站在“互聯網+”的風口浪尖,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卷入這一浪潮。對于仍處于深度調整期的白酒來說,搶搭這趟快車重回巔峰也成為當下流行趨勢。不過,酒企“觸網”動作頻頻并未帶來實際銷量的大規模增長,更多的是吸引眼球的宣傳噱頭。對于依托互聯網思維擺脫困境,酒企真的準備好了嗎?
電商價格戰愈演愈烈 白酒銷售卻遇冷
近日有消息稱,河南本土白酒企業宋河股份與酒仙網的合作已終止。原因在于其產品在酒仙網上的銷售不理想。寶豐酒業相關負責人近日也表示,寶豐酒業與買買圈的合作僅一年時間便結束。
此前,茅臺、郎酒相繼封殺酒仙網和1919酒類直供,理由是酒類電商銷售價格低于線下實體店,導致經銷商不滿。
酒企與電商的分分合合不斷持續,矛盾核心在于價格。在酒仙網、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上,隨處可見“名酒清倉”、“清倉大促”的字眼,新華食品經查詢發現,53°茅臺迎賓酒500ml在酒仙網的標價僅為69元,京東商城售價為59元,而該款酒在茅臺官方商城以及實體店售價均為119元。52°瀘州老窖窖齡60年 500ml在酒仙網的售價299元,而該款酒市場價為400多元。
除此之外,電商推出的99元特價酒及618年中大促等手段,也在不斷擊穿底價。去年雙11期間,酒仙網推出659元/瓶的飛天茅臺,意味著每出售一瓶,酒仙網將虧損120元。近年來,由電商發起的“雙十一”、“雙十二”網購狂歡熱鬧非凡,但是由此引發的價格戰卻在無形中傷害了白酒品牌價值。有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戰在電商發展的初期有助于吸引消費者,但擾亂了原有線下銷售價格體系,給酒企和經銷商之間帶來巨大利益沖突,導致電商與企業分道揚鑣。
另一方面,電商網站大打價格戰背后,實際銷售情況卻不容樂觀。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酒類互聯網銷售額僅占中國酒類產品銷售額的1.04%。而由酒企和電商打造的互聯網定制產品52°瀘州老窖三人炫、國臺醬酒剛推出時轟動一時、賺足眼球,但后續銷量并不理想。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對新華食品表示,從降低渠道費用和戰略布局來看,酒企應積極與互聯網融合,為未來培育消費者打下基礎,但目前互聯網還不是白酒銷售的主渠道,更多的是一種炒作和吸引眼球,傳播推廣價值大于實際銷售價值。
互聯網不是救命稻草 品牌服務仍是關鍵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全國白酒產量為310.18萬千升,同比增長4.05%,行業調整期仍未結束。登陸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高層人事變動等等都成為酒企自我救贖的手段。這其中,“互聯網+”又讓仍處寒冬的白酒業看到希望。
酒企紛紛加大在電商渠道的布局,但目前酒類電商平臺市場較為混亂,電商價格戰不但沒能挽救酒企,反而造成行業內訌。為此,一方面酒企推出“網絡定制酒”來規避渠道價格沖突,另一方面,酒企選擇自建或收購O2O平臺,爭取線上價格體系的主導權。青青稞酒并購中酒網;歌德盈香并購也買酒;茅臺成立電子商務公司并獨立運營;洋河則自建洋河1號APP和洋河1號微信商城。近日,又有消息傳出,洋河股份成立宅優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力社區電商。
從與第三方電商合作到收購成立自有電商平臺,傳統酒企對互聯網的強勢整合,正在重塑“互聯網+”酒業發展模式。不過,很多酒企缺乏互聯網及電子商務人才和相關知識積累,對互聯網認識不足也造成了酒企電商泡沫化。肖竹青認為,酒企去中間化、越過渠道直接面向消費者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這將是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需要培養團隊,以互聯網思維決策市場。而當前線上與線下的價格沖突,需要有互聯網特性的區隔產品,制定規則,否則會影響傳統渠道的銷售。
貴州茅臺白金酒有限責任公司營銷總監吳鵬日前表示,互聯網為中國酒業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目前還處于輔助地位。無論市場、工具怎么變化,服務、團隊、消費者是不變的,酒企酒商最終要關注和服務消費者。
“互聯網+”不是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在行業深度調整期,消費者需要的是真正品質過硬的產品和服務。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對新華食品表示,結合互聯網思維進行渠道變革值得提倡,但目前來看傳統銷售渠道在白酒行業的地位仍不可撼動,未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如何融合還有待觀察。白酒行業轉型升級真正需要的是企業修煉內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創新中國白酒消費文化,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強化品牌個性,找到真正適合新時代消費者的產品、服務和模式才是行業發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