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3萬家終端店,一個終端一年只做30萬、40萬算什么?流通環節現在做1000個億也不算什么!
什么叫競爭?爭中有合,合中有爭。
……
沒有殷實的家底,朱躍明和其他白手起家的浙江人一樣,從跟著師傅送酒到成立食品飲料批發公司,改變自己命運仍是朱躍明當初最簡單、最單純的目的。——走遍天下都能有喝酒的好地方,身邊也總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起品酒,一起縱論酒道,并能共舉一番事業。
處于行業的拐點,朱躍明總是能思考,酒行業未來出路在哪?不困于一地,不拘泥形式。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通過與一些地方性品牌合作,是很多草根型經銷商的必經之路,而朱躍明憑借安徽口子酒迅速打開了資金需求極大、民間力量還不敢涉及的餐飲市場大門。雖然,當年僅杭州地區的銷售額就達到了5000萬元,但仍沒有逃脫養大的孩子當豬賣的命運,由于只是一個地區代理,朱躍明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業績,迅速被同行瓜分。
朱躍明開始意識到武裝自己,爭取更多話語權。1998年,商源成為新疆伊力特廠40度以下伊力特酒的全國總代理。借助爭奪商業話語權的動力,商源啟用了“免費送酒”和“買斷終端”兩大營銷手段,造就了伊力特的市場神話。至此,商源也算是曲線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從此朱躍明在行業內一炮而紅,浙江商源也成為了響當當的品牌。如今的商源擁有員工5000余名,以及超過100家的久加久連鎖及中商投資集團的大航母,并創造性的打造商源商學院,在投資領域也有獨樹的見地。
發展,需要基石為根
阿里是日本企業嗎,它的資本大股東是日本人。騰訊的大資本方也不是中國。所以說從資本角度來講一個企業的所屬應該是社會的。當社會企業相互參與,最終壯大才是發展的方向。
上述這番話,恰恰解釋了2016年在酒行業中什么最火的名詞“平臺整合”。這是朱躍明在近日接受《中國酒業》(ID:zg91zz)記者采訪時所說的,卻與他幾年前提出的平臺理論不謀而合。一直以來,朱躍明給人們的印象都是一個有親和力的浙江商人,對行業的敏感度,是他在這個圈子里成名的關鍵。
早在2010年,朱躍明就首次提出了商源“供應鏈平臺服務商”的概念與定位;2012年他提出了“平臺+公司”的發展戰略;2015年,他提出以“商源供應鏈”作為集團公司運營發展的主體。
處于白酒銷售的黃金期,很多酒商對于白酒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做酒廠的搬運工”,然而當時的朱躍明卻看清了市場競爭的潛在關系,已經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逐步演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產品的價值實際上是由整條供應鏈創造的,每一件商品的競爭力,都是整個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整體競爭力的體現。
既然將自己定義為“供應鏈平臺服務商”,就已不是單純的商品買賣,不是單一的品牌運作和渠道運作,而是從供應鏈的高度,用強大的中游平臺整合上下游,用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整體競爭力提升產品競爭力,并且利用資本杠桿和平臺作用,在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幫助流通企業的發展,完善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功能,實現有效供給和有效消費。僅僅兩年后,中國白酒市場迎來了它變革的拐點。因為經濟變革、互聯網轉型,以及產業調整等三期疊加的影響,電商、互聯網+、模式創新,新概念、新模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最早提出平臺服務的朱躍明,卻在這些“喧囂”的聲音中卻略顯沉默,外界關于商源的各種猜測也紛至沓來。所以記者也針對這點來向朱躍明提出質疑。
俗氣的套用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于朱躍明與他的商源來說,這更是一個挑戰的時代,如今“平臺”一詞也不再是賺噱頭的“理論”。從經銷商到品牌運營商、渠道商、供應鏈為核心的服務整合商,到現在做“平臺+”的生態圈。用朱躍明的話來解釋“商源并不是沒有動作,恰恰相反,商源對這個行業的思考比較多一點”。
平臺,應該怎么“+”
“面對零散的流通企業,必須用大智慧整合這個行業,商源希望立于不敗之地。”朱躍明表示。
一直以來,在朱躍明的概念體系中,做企業戰略要三年小調整,五年大調整。所以他才能從自己的市場操作中總結經驗。在白酒處于拐點,酒不再那么賺錢的時候,互聯網脫穎而出,但又有多少人是用互聯網思維去考慮市場結合的呢?互聯網我們到底“+”的什么?“+渠道”、“+品牌”、“+物流”?雖然目前來看,“互聯網+”還是“傳統+”,這個很有爭議,朱躍明恰恰對互聯網有了那么“多一點”的看法后認為未來應是“傳統+互聯網”技術。解決了這樣的困擾后,商源重新上路。朱躍明對記者表示,如今的商源下面是合伙人制的,歡迎同行或者資本方進入。因為在朱躍明看來,互聯網解決商源未來發展的問題,商源能解決互聯網如何“+”的問題。
朱躍明仿佛將商源打造成為一枚“珠蚌”——當市場大潮波動時,它并不畏懼,因為當一切沉淀后,我們會發現,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商源散發出五光十色的光澤。這正是經過多年孕育所帶來的,也正是經歷市場的大浪淘沙所形成的。商源正以新的姿態呈現在行業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