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帶一路國際葡萄酒大賽開幕,在眾多行業專家的見證下,這場大賽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微釀對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食協果葡酒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酒業協會果露酒評委李景明進行了專訪。
記者: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葡萄酒行業來說,主要特點是什么?您如何評價?
李景明:現階段我國葡萄酒的市場,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的上升通道,但是伴隨整體經濟調整,還會不斷地震蕩,但與中國白酒爭奪青年人市場之勢已初露倪端。
我國的葡萄酒釀造水平兩強兩弱:釀造水平高、栽培水平低;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東高西低,與實際需要脫節之態越來越嚴重。 但最終都是由于行業內經濟利益分配造成的,希望國家要減稅、企業要養人。
記者:那從您的角度來看,一個市場要實現良性發展,需要的是什么?
李景明:葡萄酒的生產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賣出去才是硬道理。
記者:關于進口酒與國產酒之間的競爭問題,很多人的觀點是,進口酒有一定優勢,并對國產酒形成了沖擊,您如何解讀?面對壓力,國產酒如何應對?
李景明:我們習慣說葡萄酒是舶來品,它具有歐洲舊世界國家文化和宗教的內核,這種內核如同一件寬大不合身的燕尾服,穿在中國人身上。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孤立的、自我完善的,都是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對待葡萄酒文化,同樣要有文化自信。
當下,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的市場競爭,表面是價格的競爭,品質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我們能不能脫下這件寬大的燕尾服,換上合體挺透的中山裝,顯示出我們的精氣神?這才是這場競爭的關鍵。葡萄酒再不能依賴舶來的文化和狹隘的養生保健理念支撐前行,這些不是可持續的內核。我們完全有能力為國產葡萄酒注入中華飲食文化的元素的。
一方水土一方物產,一方物產養育一方人。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建立起來的中華飲食文化,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膳食結構,喜甜不喜苦的膳食習慣,必然造就了與歐美不同的飲食結構和需求。只有中國人最了解中國人的口味需求,希望更多的釀酒師、企業主們,敢于對舶來的葡萄酒文化進行修正,不要一味追求舊世界葡萄酒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風格,落入圈內滿堂彩、消費者不買賬的怪圈之中。世界上少有中國這樣多民族、多地區餐飲風格迥異的國家,這為國產葡萄酒與眾多人群、眾多地區不同的餐飲風格搭配,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這是進口葡萄酒天生、不可修補的缺陷。
記者:一帶一路國際葡萄酒大賽開幕在即,您對這樣的活動有什么看法?
李景明:一帶一路,意味著開放——開放的心胸接納世界,兼容并蓄的心態主動融合外來文化,自信地腳步邁向世界。大賽的交流只有短暫的幾天,希望思想的碰撞持續影響著行業。
記者:這次在房山產區組織這個活動,對于這個新興的產區,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李景明:雖然行政執行力短期內已經促成效果,但是,作為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更應是依托自然條件而形成的,這樣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記者:作為首次以國際葡萄酒行業大賽為基準的活動,您認為這對于中國葡萄酒的發展會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
李景明:只要有不同的思想、觀點在碰撞,這樣的大賽對中國葡萄酒發展就有積極的貢獻,這種碰撞越激烈,其貢獻也會越巨大。
記者:大賽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古世界”產區,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李景明:存在即合理,這是上天的巧妙安排;名字不重要,發展才是硬道理。
記者:您作為專家顧問,對于這場活動有什么期待嗎?
李景明:讓更多人參與,讓消費者知曉。讓更多人相信,我們有能力為當代葡萄酒世界,貢獻一個超級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