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見到梁老,是在不久前參觀茅臺大商、收藏家許大同豐富多彩的收藏館時。年愈80的梁邦昌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認真的端詳每一件藏品,并如數家珍地不時回憶起一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參觀之后,《中國酒業》(ID:zg91zz)記者再次與梁老就白酒行業現狀與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記者得知,梁老此次山東之行,特為參加一個表現形式“前衛”的酒文化訪談類節目的錄制而來。作為把大半生奉獻給中國酒業的行業專家,梁邦昌熱愛中國白酒。他曾經扎根蘇北從事釀酒科研和生產工作,在當年的洋河酒廠數十年如一日置身于我國釀酒事業,他通過調研和探索,大膽地對洋河大曲生產及風格進行創新改革,創造性地研發了“人工培養老窖”的技術,大大縮短了發酵窖自然陳化期,大膽地把當時洋河酒廠的近千個水泥窖池改成泥質人工老窖,從此徹底改變和提升了洋河酒質量。他通過工藝技術改革和創新,推行低溫緩慢發酵工藝,把洋河大曲風格創立成“甜綿軟凈香”,從此把當時濃香型酒流行的重香輕味改變成重味輕香,對濃香型品味影響深遠,奠定了洋河綿柔型的基礎,成為洋河1979年全國三屆評酒會上榮登全國八大名酒和84年第四屆,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三連“冠”的技術關鍵。
他創立了華東白酒協作組,推動黃淮地區酒業的發展。他也曾轉戰行業管理崗位,從酒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工程師,全國評酒委員,直至江蘇省輕工業廳副廳長、原輕工業部華南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退休后又被聘請為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專家組組長。豐富的工作經歷,讓梁邦昌兼具白酒企業家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又能從行業政策等宏觀領域觀察與思考行業現狀和發展,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問題思路,他甚至常常親歷親為用實際行動影響身邊的業界同仁。
古稀之年,梁邦昌仍身體力行,以自己卓越的學識與思想,活躍在白酒行業,為中國酒業的發展與未來盡心竭力。《中國酒業》(ID:zg91zz)記者也有幸聆聽到了這位長者對白酒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酒文化的節點效應
白酒要作為一個文化產品來傳播,不能停留在原來的一個消費產品,一定要變成一個文化產品,才更好地推動行業的發展。
談到白酒行業發展現狀,白酒業長期以來都通過宣揚自身的工藝要素和產品典型風味來推介自己,取得市場實現企業和品牌的擴張,這當然有效,但隨著社會進步,梁邦昌認為必須注意通過文化來彰顯白酒的核心價值,推動行業的發展,只用老一套的傳統推介方式是不夠的。
梁邦昌認為歷史文化對白酒來講有幾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悠久性,第二是連續性,第三是獨特性,第四是神秘性,第五是歷史文化的節點效應,所以白酒行業今后必須在酒文化上多做文章。
在此梁邦昌提到“茅臺現象”,茅臺的主打產品一直沒有什么豪華的包裝,也沒有大量廣告宣傳和市場投入,茅臺廠在深山僻壤里,成為一個價值的代表。從1952年至今上百倍的增長效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茅臺企業與茅臺品牌文化建設和弘揚與社會進步的同行,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訴求同步也是它的一個關鍵點。茅臺還是那種普瓶的酒,為什么能夠那么輝煌?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除了茅臺酒本身的經典品質和許多其他因素外,茅臺實際上是充分發揮了歷史文化進程的一些節點效應,將它發揮、放大傳播得非常好。
二三十年前茅臺酒廠也一度發展緩慢,后來季克良提出的喝茅臺酒喝出健康來,將白酒和健康掛鉤。過了幾年,袁仁國又提出來賣酒就是賣文化。茅臺酒此后不斷走高,有很多原因,但這兩方面的文化節點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文化的東西是軟性的,但其機制長效,推力無限。它通過一段時間的停留然后再爆發。有很多品牌不是沒有這個文化因素和潛能,而是它不善于在這方面進行挖掘、總結和提升。從茅臺的案例說明,重視和發揮酒文化傳播的作用,才能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