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一陣酒香,林智平走近一排排閃亮的不銹鋼發酵罐,用玻璃杯接出了半杯剛釀好的啤酒,鮮鮮的泡沫開始在舌尖翻滾,沁人的清爽襲來……這里是燕京技術中心的啤酒釀造技術實驗室,咖啡司陶特、蘋果酒、琥珀拉格、淡色愛爾等特釀啤酒正在罐子里悠悠地醞釀著,新研發的燕京雞尾酒也即將上市,而正在品酒的林智平就是這里的技術領軍人,人們稱他為燕京的“啤酒教授”。
原來啤酒還有這么多的口感、顏色、質地。講起啤酒來,林智平神采飛揚,他說,啤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從1994年來到燕京,林智平便與啤酒結緣,20多年來,他沉浸在啤酒香中,研究啤酒、提升酒的口感、開發新品種,一心只為那一杯鮮和爽。
在一旁的檢驗室里,技術人員正在對水的硬度進行檢測。從麥芽的浸出率、色度,再到蛋白質含量的分析,所有的一切檢驗都在中心檢驗室完成。“啤酒好不好,關鍵在于精心釀造。”林智平介紹,燕京鮮啤的釀造過程中,每一瓶都要經過6道大工序、上百種小項目的檢測,從選料到出酒,從麥芽的蛋白溶解程度到每批取樣的微生物檢驗,任何一道工序都必須檢驗合格。
中國的第一支瓶裝鮮啤,就是由燕京啤酒集團生產的。而燕京的第一支德國小麥王,就是林智平用從德國帶回來的酵母研發出來的。2011年,以北京市勞動模范林智平名字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由51名高技能人才組成的團隊,在林智平的帶領下,為研究口感更好、質量更高、更受消費者歡迎的啤酒不遺余力,工作室先后完成國家部委等十余項科技成果。
當你在夏天享受生鮮啤酒為你帶來的暢快時,可能不會想到為了啤酒的口感,技術人員所付出的心血。從2012年開始,花了三年時間,林智平工作室完成了一項生鮮啤酒風味導向與平衡體系的研究和應用,從新鮮度、純凈化釀造、酒花香、麥芽香等方面綜合打造一套風味平衡控制體系,這在行業內尚屬首次。項目成果應用后,提升了燕京生鮮啤酒的風味感官質量,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得到了極大提高,這項成果也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在林智平的工作室里,擺著一排排來自世界各地的各式類別的啤酒,只要一有時間,他都會來認真端詳這些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品”,研究它們的特征與差異。這里也是技術小組的會議室,新的技術、新的產改后版品,每天都在技術中心的碰頭會上進行研討。而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是工作室的重要職能,在2015年職工創新工作室助推活動評選中,林智平與王欣、陸英、邢寶立、劉霞四名徒弟獲得“名師帶徒”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