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主辦、花冠集團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白酒大師高峰論壇在惠州召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在會上圍繞“中國白酒的技術和文化營銷”進行主題演講。
此前,馬勇在接受酒業家采訪時提到,和其他工業消費品相比,酒很難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產品本身的復雜性和質量的優異性,怎么把隱性的東西變成顯性并告訴消費者,如果這個做不好,酒永遠都賣不好,講故事是一個很偉大的事。在這次論壇上,他再次提到品牌要講好故事,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升華,表示講好技術和文化營銷的故事至關重要。
為什么要講好技術和文化的故事,又該怎么講好這個故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組織茅臺、五糧液、洋河、勁牌、金東集團等全國名酒企業的中國白酒大師、中國白酒工藝大師、中國評酒大師參加此次活動,共同探討中國白酒的技術和文化營銷之道。
白酒利潤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醬酒占比超三成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7年,白酒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總產量、營業收入分別為1593家、1198.06萬千升、5654.42億元,這三組數據均沒有2016年高,唯一的亮點是,2017年利潤總額達到1028.48億元,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有統計的歷史上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通過數據對比分析,馬勇指出,利潤總額提高,主要原因是消費升級拉動,包括洋河、瀘州老窖、水井坊、汾酒、古井貢酒等品牌高端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和醬酒相比,增幅仍有差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茅臺的帶動之下,整個醬香酒板塊,加上習酒、郎酒、國臺、珍酒等一系列醬酒知名品牌,占到利潤總額的35%-38%,其中僅茅臺一家占到30%左右份額。
因此,在蛋糕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怎么創造品牌附加值,怎么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馬勇認為,醬香型白酒或者說以茅臺為引領的醬香白酒,它們把技術和文化貫穿營銷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技術和文化營銷,茅臺這些年做了什么?
茅臺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在技術和文化營銷上做了哪些主要工作,馬勇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茅臺最危險的地位是排行業第九位,到了2004年,這是茅臺最困難時期的尾聲,在這種情況下,茅臺發表《茅臺酒與肝病關系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病理組織學研究》和《茅臺誘導金屬硫蛋白質的作用及其對肝星狀細胞的影響》兩篇文章,從這兩篇文章開始,茅臺提出大健康概念,倡導健康飲酒,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吹響了醬香型白酒與消費者互動的號角。
第二,在南方周末、瞭望周刊等刊物上,茅臺提出一系列工藝技術的科學總結,總結茅臺傳統工藝及其質量風格,在《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陳年茅臺酒》這篇文章中,不僅宣傳了陳釀年份酒的科學理論,還提出“四高二長”的工藝和不添加外來香味物質的學說,闡釋茅臺是天然的產物,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影響了質量風格,和消費者進行互動。
第三,2005年,在黨政機關領導經常閱讀的雜志上,茅臺提出資源的稀缺型的概念,講述其核心競爭力來自于茅臺鎮環境的特殊性,最終的歸結點是,離開茅臺鎮的核心產區就釀不出茅臺酒。
第四,論證茅臺酒的國酒地位,那個時候茅臺是否代表國酒地位有著很大的爭議,當時從茅臺的神秘環境、獨特工藝釀造、歷史貢獻等方面進行總結,以此來論證茅臺國酒地位。
其他香型如何打好“技術和文化營銷”這張牌?
從茅臺以醬香技術引領整個醬酒板塊向前發展,濃香、清香、兼香、米香等其他香型,是否能從中得到啟發,把工藝技術、環境、資源、文化、歷史這些特點提煉總結,像茅臺人宣傳茅臺酒一樣宣傳自己的產品,從而提升品牌集中度和產業集中度,讓更有優勢的工藝技術和傳統文化的產品占據中國白酒的主流市場,這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召開此次論壇的主要目的。
馬勇表示,茅臺能講的故事,所有的白酒都能講,但必須建立在對自己的品牌有工藝自信、技術自信、質量自信、風格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上。
接下來,他從原料、大曲、水源、發酵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給其他香型在技術和文化營銷創新帶來一些啟發:從原料上看,多糧濃香能不能從原料的角度和單糧型做比較,并對原料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濃香型和兼香型白酒的制曲工藝和水平,以及大曲的特點,能不能成為賣酒的說辭;然后水源,茅臺講赤水河,不同水源地中水的微量成分分析,是否有自己的水源優勢;還有發酵工藝,茅臺講“四高二長”,其他香型發酵工藝有哪些特點,產區的獨特性是什么,可以從這些方面尋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