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品牌呼應社會變化和年輕人向往,號召年輕人要敢于夢想,又鼓勵年輕人要敢于行動。品牌的角色仍然是旁觀者,把一切歸結為勇氣,鼓動年輕人去沖破障礙。但年輕人對此卻沒有太多回應。因為社會化媒體,90后年輕人比品牌更早知曉當下的情境,包括自己的向往與焦慮。對于個體困境,鼓動者無法帶來直接的價值。
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年輕人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抹掉個體差異和可能的局限性,一味的鼓動。一次口號式的鼓動,可能提供的只是一次窘迫的有壓力的提醒。按照年輕人自己的話來說,“我希望有人感同身受,可以指點我的生活,但不希望有人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對應90后在個體成長時的四個重要向往與焦慮,品牌可以成為生活創新者,興趣養成者,關系粘合者和社會改變者。這四種社會角色,也定義了這個時代有文化領導力的品牌,所需要具有的四種能力和品質。
1、作為生活創新的品牌----品質生活
90后把個體建構的重心放到了當下,生活成為承擔當下的關鍵。作為生活創新者的品牌,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價值。
(1)從代表我的夢想到帶給我好的生活
品牌熱衷于深入了解年輕人夢想,并試圖通過溝通,讓品牌能代表年輕人的夢想,即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與這樣的夢想之間沒有聯系,也不惜為年輕人大聲疾呼。結果是,年輕人覺得這樣的品牌溝通空洞乏味,無法了解產品本身會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對于90后年輕人來說,建設好日常生活,這就是他們的夢想和人生意義的體現,他們首先關心的是,品牌能具體帶給自己什么樣的日常生活,其次才是這樣的日常生活與自己其他的夢想還可能具有怎樣的聯系。
因此,品牌在溝通中應該更加更著重于清晰而具體的描述“好的生活”,其次再談及這種生活與哪些夢想有關,而不是本末倒置。
(2)從向往生活的符號化呈現到日常生活的情境化講述
之前品牌的溝通,習慣超脫日常生活,以符號化的方式,完美呈現生活方式。這樣的溝通,要么讓年輕人覺得“無感”,要么就是顯得過于“裝逼”。90后理解的品質生活中包含了日常生活的豐富情境和細節,是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美好講述,“我不是想裝,這就是我的生活”。
品牌的溝通,要講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境。這種講述是美好的,但不會因為過于完美而失去日常生活氣息。要讓人感覺到是我想要的,同時也是我的生活。
(3)從買來的生活到創造的生活
在品牌的慣常溝通中,消費者是受用者的角色。真正讓90后喜歡的品牌,不僅擅長把過好生活這件事情,細致地娓娓道來,還會提供機會,讓年輕人感到自己在一手一腳地把生活創造出來。這意味著品牌需要在溝通,產品和服務上提供參與創造的空間,動手建設的可能。
(4)從年輕人專屬到跨年齡和階層的享用
傳統上定義的“年輕人市場品類”,集中在運動服飾,科技產品,零食飲料等品類,在價位上傾向于相對便宜的定位。90后相比以往的年輕人更早地開始建設自己的品質生活。他們感興趣的已經不局限于這些品類。今天,更多的品類有機會開啟年輕人市場的潛力,比如家具、小家電、汽車等。同時,相對奢侈的品類和品牌,比如跨國旅行、奢侈品牌等,通過提供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務,將進入更為低齡的消費群體。
(5)從多元的選擇到小而美選擇
過去品牌側重提供更多的選擇,來滿足年輕人的個性需求。一個品牌涉足過寬而不精,是無法滿足年輕人對品質生活的要求的。今天,年輕人越來越欣賞那些在某一細分領域有專長的品牌。不需要大品牌,但一定是精細的有品質的。戀物文化之下,產品和服務需要更盡心血,承載更清晰的意義和情感。
作為生活創新者的品牌,最佳的一個案例是宜家。宜家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傾心的品牌。宜家從不高談夢想,它所講述的美好生活,從來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在宜家的溝通中,年輕人看到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宜家引導年輕人去自己動腦動手,建設自己的生活,品牌提供的是工具和指導,最終的創造由年輕人自己完成。從家具、到小裝飾、到廚具,宜家描繪的是年輕人向往且可以抵達的生活,提供有設計感、精致的多種選擇,以及年輕人買得起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