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零售,我認為大家不能再浪費時間去做觀點的碰撞了,因為大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革新迫在眉睫,所以有些事情我們有必要達成共識。
消費者發生了什么變化
這類總結其實特別多,我列舉三個目前比較典型的趨勢:一是即時性消費;二是懶系消費;三是社交消費。
今天著重給大家講一下即時性消費。這和新技術有關系,是技術使得我們能夠實現即時消費。
其實,除了購物以外,在很多領域都存在即時消費,比如刷抖音、玩游戲、和朋友聊天,等等。
消費不僅僅是指買東西,它是一種需求、一種欲望的釋放,情感釋放也是一種即時消費。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即時消費會給我們帶來一個不好的影響。人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是需要積累欲望的,當欲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有爆發力把欲望釋放出來。而即時消費恰恰削弱了人們的爆發力。
比如現在百貨公司的銷售額大幅下降?僅僅是因為消費者都在網上購物了嗎?如果是這樣,那是不是可以在百貨公司配置一些網上買不到的商品就能提高銷售額呢?
過去很多人逛百貨公司,往往是積累了一周甚至一個月的購買欲望,然后到百貨公司去集中釋放,總要買一些商品才回去,否則好像任務沒有完成一樣。
但是現在呢?消費者的欲望早就被釋放掉了。
如今任何一件漂亮衣服都很難勾起消費者的興趣,可是當他們發現需要買衣服的時候,又來不及去線下門店選購,只能在網上買,變成了一種被迫式的購買,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為了解決客流量的問題,現在很多百貨業態都會增加餐飲、文娛、親子等類目,因為這些是剛需,互聯網替代不了。
但是這些引流業態并不能推高傳統主營業態的銷售額,比如服裝或家具。一個消費者去餐廳吃飯的時候不會想到要去順道買一把椅子、買一件衣服。
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重新布局,否則仍舊是死路一條。
即時消費帶來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如果這個購買是沖動消費,消費者必然希望能夠盡快、馬上拿到商品。
但是如果你銷售的這個商品的特性決定了快不了,將可能發生什么情況?當沖動性、新奇感退去,消費者變得理性的時候才拿到商品,他可能會對商品感到失望,產生負面評論,甚至退貨。
怎么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很簡單,消費者要的除了這件商品外,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服務。你可以用服務來保持他的新鮮感和熱度。
所以,千萬不要忽視消費者下單以后、拿到商品之前的這段時間,如果做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很多人都會認為,并不是任何商品都要即時送達的,比如服裝、家用電器,消費者完全可以等待。
可是,我想說的是,即時消費其實屬于一種消費文化,文化是從來不需要講道理的,只是大家有,我也有,然后慢慢地往一個我們無法抗拒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三四線城市的商業機會
我認為,三四線城市確實有機會,但是這并不代表大家要把零售變革的重心都轉移到那里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有“時差”,如果你重點追逐三四線城市的滯后效應,那就永遠不可能領先于整個零售市場。
2. 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入少,這就意味著你在這些市場做的大量投資,很難產生累積效應。
所以在一二線市場,只要維護好年輕人這個群體,你就能夠享受到未來10年因為他們消費能力提升而帶來的紅利,這是整個國家經濟給你帶來的紅利,而三四線城市就不具備這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