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網絡的蓬勃發展,各種粉絲文化和營銷事件甚囂塵上。品牌的積累與形成,已經無法離開社交網絡的襯托。毫無硬件經驗的小米,依靠米粉的支持,劍指400億美金估值;各種新出電影大片,依托社交網絡的扶持,不斷刷新著電影票房;名不見經傳的化妝品品牌WIS,也在今年搭上了營銷的順風車達成逆襲。而這一切成功的背后,與粉絲經濟不無關系。那么,作為社交網絡的代表,粉絲經濟的重要陣地,微博如何連接品牌與粉絲?
想探討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明白什么是粉絲經濟?所謂粉絲經濟,是指以品牌的粉絲為其情感和價值認同買單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形態。打造粉絲經濟的兩大核心,分別在于發展活躍粉絲和引爆品牌的粉絲能量。粉絲經濟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同時以消費者為主角,由消費者主導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企業借力使力,達到為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的目的。
很多時候,社交網絡媒體的傳播可以將無形的服務變為有形。來自SAS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社交網絡UGC的存在顯然讓我們從一個價格透明的環境轉移到一個價值透明的環境,企業經營者必須將內容整合到其策略和戰略決策過程當中。”這意味著企業品牌已經從以前的次要地位變為如今的主要地位,而社交網絡與社會化媒體營銷也從之前的從屬地位,變為如今的品牌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既然社交網絡、粉絲經濟與社會化媒體營銷已經如此重要,那么作為國內領先的社交網絡平臺,微博能夠推動和助力這些企業騰飛的秘密是什么?
目前很多企業對于微博的使用已經日臻嫻熟,通過微博發布活動信息,通過微博話題快速積累粉絲已經成為各個企業開展社會化營銷時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剛剛結束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伊利QQ星就借助節目影響力,在微博上發起了多種形式的跨屏話題實時互動,三個月內即獲得了高達202億次的互動曝光。臺網聯動模式的落地,也為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營銷契機。
從觀察中不難發現,企業品牌通過在微博上發布信息和品牌活動后,往往可以吸引大量粉絲關注,之后通過微博與粉絲進行深度互動,則可以在積累粉絲的同時,沉淀粉絲,篩選出真正有價值和意義的粉絲實體。而粉絲則可以利用微博開通支付功能后,形成商業營銷閉環。同時,企業利用微博獲得大量粉絲的關注,通過微博為粉絲進行營銷與服務,讓粉絲在微博上購買到真正感興趣的商品,縮短了品牌成為“偶像”的時間。
而就在不久前,魅族在微博引發搶購的案例則不得不提。魅族手機利用微博平臺率先進行有爭議有態度的“搶購”活動,魅族官方微博上拋出#退個燒,小米也能換魅族#的話題,號召小米粉絲們或者魅族粉絲們“把你那發燒的小米拿過來換魅族吧!”經過精心策劃的微博話題,幫助魅族MX3更換campaign在微博上8分鐘換出2099臺。短時間內能夠搶到的機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2099數字背后隱藏的是近百萬的參與搶購活動的粉絲,為魅族手機提供了一次潛在消費者的挖掘機會。
不少粉絲與用戶通過微博與魅族進行溝通和交流,很多優秀的建議與意見也通過微博,被第一時間傳遞到了魅族廠商處,粉絲在此時此刻不僅是用戶,更是幫助企業改進與發展的治愈系良藥。同時,廣告主通過微博進行品牌展示或者活動來吸引對品牌有認識的粉絲聚集,從而發展更多潛在用戶,吸引消費者更多的關注、洞悉消費者更多的需求。隨著消費者關注度和喜愛度的不斷提高,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購買行為,而他們的取消關注則意味著需求的轉移。
顯然,當企業開始通過微博與粉絲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時候,就已經為企業打開了一扇完善產品與品牌的窗。利用粉絲經濟可以有效“治愈”企業所面臨的發展困境與難題,而微博推出全新的解決方案,則可以幫助更多企業打造粉絲經濟,可以想見,今后微博將催生出更多的新銳品牌,也將有更多的企業因為微博的推廣,因為用戶的意見而快速成長壯大。
事實上,粉絲經濟所蘊含的魅力遠不止如此,微博在提供社交網絡工具與平臺的同時,也為企業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提供了一條具有借鑒意義的全新之路。類似的營銷也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屢見不鮮,比如四季酒店就在Twitter中推出了虛擬品酒會,充分調動了粉絲的參與和打造趣味性;酷圣石冰淇淋則在Facebook上,通過“口味競賽”,在短短八周內新增了66,000名粉絲,并使酷圣石增加了1%~1.2%的銷售收入,電子禮品也帶來了10,000美元銷售額。
以上種種紛紛表明,粉絲經濟背后蘊含著強大驅動力,對于企業而言,如何更好的使用微博這類社交網絡平臺,使之為企業品牌推廣發揮更大價值顯然十分重要。而社交網絡的營銷趨勢也在從單純的被動接受式,向粉絲主動式,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通過社交媒體講故事和利用一體化的內容策略來與用戶進行交流,向消費者傳遞更為優質的用戶體驗,以使其沉浸在品牌體驗當中,這或許將是未來微博營銷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