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下行的市場壓力,很多企業都在新產品的研發與創新上下功夫。
但是,從整體的市場情況看,這幾年脫穎而出的新品少之又少。很多新品成為“啞炮”。從尼爾森的數據看,新品的存活周期平均只有幾個月,能夠在市場存活的新品比率很低。2015年尼爾森跟蹤了上一年上市的1.5萬個新品,但是只找到了50個。
最近和企業交流時也發現,很多企業還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基于產品價值、功用、品質去做研發,更嚴重的是“關起門來做研發”,或者把一些新品放到傳統渠道商、終端系統里,結果很不理想。很多企業也還沒有適應轉換新的推廣方式。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產品研發必須以重新定義場景為中心
當前產品的基本價值與功效已經不再是消費者關注的主要賣點了,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產品的極大豐富、品牌的極大豐富。
據有關信息顯示:京東自營SKU已經達到500萬。我看到的一組數字是:美國市場的快消品約有200萬SKU,一個沃爾瑪所能組合的SKU大約是4萬個,但是一個家庭所需的SKU僅是150個。
如此一來,單純靠功能、品質已經很難區分產品、品牌之間的差異,必須要靠基本功能、品質外的其他要素加以區分。
或者講,面對當前產品極大豐富的市場環境,產品的基本功能、品質保證成為一種底層邏輯,產品更需要激發一個新的購買理由。
這個理由就是場景。
未來產品本身品質的差異化將會逐步縮小,尋求場景的差異化將會是提升品牌差異化的主要方向。
圍繞場景的產品開發空間是很大的。其實,當前產品的更大市場空間就是在場景的挖掘、開發、打造當中。只要你能準確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場景,能打造符合目標消費者的新需求場景,就能開發出新的市場空間。
目前來看,眾多的傳統品牌都需要圍繞場景,重新定義產品。
當然,這種場景化的產品,對比以往的市場將會變成一種小眾化市場結構。場景化肯定不是大眾化。場景化才會有差異化,大眾化就缺乏差異性。
所以當前的產品研發與創新一定要從目標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生活調性、生活追求、生活習慣等方面去挖掘場景潛力,不懂目標消費者的人是做不了產品研發與創新的。
產品的研發必須有目標消費者的全程參與
產品研發與創新還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點是,產品研發與創新以及生產、物流的全過程,最好有或者說必須能夠讓目標消費者全程參與。
廠家“關起門來”自己為消費做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尼爾森的數據表明,你為消費者做出的決定,消費者可能是不買單的。
當前的各種連接平臺、社交平臺已經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與消費者的連接。當然,企業也可以搭建自己的平臺,連接目標消費者,比如海爾的順逛平臺。在連接的環境下,消費者完全可以參與到廠家的產品研發過程中。
這種消費者參與研發的產品,與廠家“關起門來”造出來的產品是有本質區別的。消費者參與的產品,是他自己認可的。海爾的順逛平臺集合眾多用戶意見的一款產品,還沒有生產就預售了25萬臺。
另外,整個生產、訂單產生、物流交付過程都需要實現透明化、可視化方式。譬如低溫產品、對物流環境有特別要求的產品、消費者特別關注的產品(嬰幼兒產品),其透明化、可視化的生產體系、物流體系可以更加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新產品必須用新渠道承載、新模式推廣
新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正逐步走向小眾化、個性化市場。這樣的產品,以往的渠道、終端、推廣方式都很難承載。新產品必須用新渠道、新終端承載,用新模式推廣。
新消費環境下,各種新零售渠道、終端大量涌現,這也實現了消費者的分類:傳統渠道、終端承載老顧客,新渠道、新終端逐步吸引年輕顧客。
譬如,各種烘焙店、零食店、飾品店、奶茶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外賣渠道吸引的也是年輕消費者。日本便利店數據顯示,便利店的主體消費者已經成為50歲以上的老齡顧客了(當然,這與日本人口的老齡化有直接關系)。
傳統的新品推廣模式不靈了。用劉春雄教授的話講就是:大喇叭(央視)不管用了,產品推廣特別是新品推廣必須要轉換方式。
要特別清醒地看到,新環境下,產品推廣手段模式更多、更快、更省、更精準、更可控。但是,這需要企業徹底轉換以往的基于大眾的推廣理念、模式,轉換成適應小眾化、分層化,特別是轉換成互聯網自媒體、多媒體時代的推廣理念和模式。
企業需要構建基于以互聯網傳播為中心的IP、場景、社群、傳播的新營銷模式,IP自帶傳播勢能。我的理解是:IP就是企業制造的可以產生二次傳播的焦點。以互聯網傳播為中心的營銷模式是企業產品推廣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