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是重要的競爭手段,但也是陷阱。不以品質為基礎的低價,不僅是耍流氓,也是在給自己挖坑。
最低價、超低價的招牌,如何能夠保證服務品質和產品品質?大部分的低價要么是以次充好,要么偷工減料。低價買到的很多都是貓膩。
價格運用得好是最有效的營銷手段。運用不好,不僅傷害消費者,更會傷及自身。一旦我們把價格做成簡單粗暴、沒有技術含量的營銷手段時,你的噩夢便開始了。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兩大考量要素是價格與價值。兩者之間是相互印證的,也是不斷地尋求平衡。
本質上講,如果產品功能非常強大,那么便不需要營銷。營銷只是獲取消費價值認同的手段。所以特斯拉CEO馬斯克說:我們沒有任何廣告,我們也沒有任何明星代言費,我們也不打折。實際上我不喜歡營銷這個概念,我覺得營銷是很奇怪的概念,好像就是要騙人買東西一樣。
商品都具有功能,只不過表現不同。有的商品使用功能非常明確,像電子產品與藥品;有的商品使用功能比較發散,例如酒。前一種我們叫做實際價值大的商品,后一種叫做虛擬價值大的商品。實際價值大的商品,最關鍵的在于功能本身;虛擬價值大的商品主要還是在于品牌的溢價。
所以,在廣告宣傳的時候,實際價值大于虛擬價值的商品,更多要宣傳實際功能,例如治療疾病的藥品像感冒藥,強調的都是治病的效果、速度和沒有副作用等等。而虛擬價值遠大于實際價值的商品,更多要宣傳品牌的價值主張和生活態度,例如飲料。
當然,虛擬價值大的商品需要釋放出一定的實際價值才能更有效。例如做高檔葡萄酒,更重要的是體現“高檔價值感”。能買得起高端產品的人,往往都“不差錢”,那差什么呢?差的是與之匹配的一種精神內涵,一種價值的主張。
品質對于高端產品來說,已經是“基礎元素”,因此,每個高端品牌都應該有一種信仰。像勞力士手表A Crown for Every Achievement (為每一個成就加冕)。但也需要有一些實際價值來襯托,比如品牌的優良基因、的確過硬的品質等;
實際價值高的商品需要加入一點點虛擬價值才能更吸引人,例如100%果汁飲料,實際價值高,但在此基礎要上升到消費情感等會更好。
酒這種商品介乎于二者之間,但喝酒本身不是為了健康,而有更多的目的性,例如借酒消愁、舉杯歡慶等等,都是情緒的表達。很多時候,由于酒在群體中被消費,所以,酒水這種商品,是里子和面子都要有的商品,但,更多的要傳遞的是品牌的價值主張,所以,品牌是溢價能力的保證。
價格高了不好賣,是因為品牌的價值還沒有被認同。低價并不是最容易玩的營銷策略。把大眾認為簡單的價格戰打出技術含量,卻是并不簡單的事情。
然而,很多企業認為,低價很簡單,降低價格就可以了。如果這樣,很可能給你帶來災難。
我們不要總是想著沒有中間暴利,直接從廠家到消費者,這就是最好的模式。我們不要總想著消費者不花冤枉錢,就是對消費者最大的需求滿足。消費者對這個問題買單嗎?消費者最關注的是不是這個問題?
消費者最關注的往往不是價格本身。低價的最大弊端是除了低價還是低價。但低價也一樣需要營銷支持獲得消費的價值認同。
對企業來說,你想讓消費者認同什么價值?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成敗的。沃爾瑪從開始就是宣稱天天低價,但品質依然是首選的因素;美國2元恰克葡萄酒風靡市場,但并不意味著品質低下。問題是,這樣低的價格還要有不錯的品質,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
在消費者心中,不存在低價高質的道理。多數情況下,價格與營銷能力兩者呈互為因果關系,因為營銷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價;因為價格低,所以缺乏費用支持而表現為營銷能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