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類昏招,新品“三振乏力”
現象里已經有本質的答案:大企業總是不推出新品,小企業總是新品迭出。成功的新品賣出規模,就是改朝換代,就是重新分配市場江山的座次(品牌結構),比如洋河藍色經典;但大部分新品都是曇花一現,算是瀟灑走一回,或者以戰術時間換戰略空間。因此,在銷量下滑的第二級昏招里,新品黑洞是需要關注的要點,也有三個癥狀:
4.新品置換了老品銷量
當主導產品銷量增長乏力的時候,很多企業不去解決主導品種的問題,卻試圖用推出與主導品種近似(價格、品質、渠道等)新品去提振銷量,而且作為年度營銷的重點,傾斜預算等。這是用治療腳氣代替治療頭痛,結果往往是:新品增量抵不上老品下滑的銷量,新品ROI(投入產出比)倒掛,新品的銷量可能還沒有費用多。
5.推出低價新品
很多企業把推出低價新品當作搶奪市場份額的殺手锏。我們可以看到,低價想要成功,只在一種情況下成立,即低價是一種戰略行為,其戰略目標在產品的“資源鏈”上可以形成壟斷,從而有效打擊對手。這種低價產品才會成功。否則,低價只會搶奪自己主動品種的銷量,包括損害自家品牌的價值定位。
6.新品回頭率低
新品的兩個鬼門關,第一是上市時的爆點,包括創意及營銷資源的投入力度;第二是自然回頭率。普遍關注的是新品的第一道關口,這個也是合理的,但新品真正的考驗是第二關。為什么過去兩年,那么多爆款曇花一現,那么多新品、創業者,也沒有成就一個真正的爆品(小米除外)?無他,自然回頭率太低。
這是新品三振乏力的問題,對于行業領先企業來說,這是導致銷量下滑、包括產品更新換代青黃不接的根本原因。
第三大類昏招,運營系統落后
落后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度不夠,二是反應速度落后于時代。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7.終端占有率下降,具體說是終端的七率指標趨差
反映終端管理效果的是“七率指標”,我稱之為“非常6+1”,即外部市場表現六率:網點覆蓋率、專銷率(第一陳列率)、銷量份額占有率、產品組合率、生動化陳列布置率、業務員拜訪頻率,加一個內部終端效益審計指標:投入產出率(ROI,終端盈利率)。
8.電商亂價
電商亂價,并不是指電商產品影響消費者夠買,而是亂了渠道商的價盤,這才是電商價格管理的核心。消費者并不會因為在餐館喝一瓶售價10塊錢的可口可樂,就不在超市用2或3塊錢買,或者影響他在你網上以1.8元一罐包郵一箱。所以,線上與線下,產品零售價格管理并不是管理消費者,而是要考慮如何協調渠道商。很多企業因小失大,因為電商的低價影響到產品的渠道價盤,這是一個長期危險的昏招。
9.品牌訴求平庸
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3年,企業在購買創意服務上,越來越平庸。導致大量的說明書式廣告,而缺少了讓人眼前一亮的big idea(大創意)。大創意絕不是靠媒介投放,大創意就是靠創意本身的撬動力。比如,統一小時光面館的系列微電影,這是可以創建起一個新品、新品牌的大創意。
10.營銷套路老化
在今天這個時代,所謂套路老化就是指:對電商的機會、社群電商的機會、微商的機會、社會化新傳播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的機會,缺乏清晰的發展戰略。
言有宗,事有君。凡事必有主次、先后、因果,上述10個昏招,是按照重要性順序降序排列,第一、第二大類的昏招最關鍵,是導致銷量下滑的根源原因。
我想強調的是,放在“三個世界”大背景下,營銷的戰場、方法的確發生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但有一個基本規則沒有改變:銷量是搶來的。
站在年頭,我給2017年的企業提供四條搶銷量的建議:
第一,關注自然回頭率。不管是老產品,還是新產品,都要特別關注這個指標,這個指標里有提示銷量的所有答案。
第二,開啟場景激活式營銷。場景激活,就是要將線上、線下、社群、門店、電商、微商等銷售力量進行打通、貫通。激活場景,就是激活品牌,就是激活銷量。
第三,對戰斗力團隊下重注。比、學、趕、超,傳、幫、帶、訓,“團隊戰斗力八字訣”依然有效。重獎之下必有勇夫,賞其先得,兩條激發士氣的簡單法門必須大膽使用。對于冠軍團隊,要下重注,要重獎到沒有拿到冠軍獎的人心驚肉跳。
第四,發動銷售戰役。搶銷量就是要走在對手的前面,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能斗亂而不亂,跟在對手的后面打,已經落了下風。用新武器,比如VR紅包、小程序發動銷售戰役,實現低成本的線下到線上聯動,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