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一個敏感的話題說起,“B2B到底會不會吃掉經銷商”。
很多快消品經銷商對B2B惴惴惶恐,覺得這些線上平臺,讓終端手機訂貨,促銷力度很大,會不會把我們經銷商全部“踢死”?
這個事兒,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線下的老業務會不會沒飯吃?》,大家可以自己去往期文章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今天,以那篇文章里的兩段話來破題:
1、B2B模式現狀——還是舊瓶裝新酒:京東、阿里喊的兇,各地也有B2B巨頭出現。但從它們自身運營的角度,無非產品線整合,增加客單價和終端進貨頻率。后臺琢磨怎么設置大倉小倉中轉倉前置倉,大車小車三輪車冷藏車,降成本提升效率。干的,還是過去大經銷商研究的事情,只是因為有資本介入,膽子和想象空間更大了,而已。
2、B2B痛點現狀——還是團隊管理: 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哪個B2B巨頭,都離不開一個特征:“龐大的地推隊伍”。其實是在拜訪八步驟上,又疊加推薦APP和數據開放分析。他們最頭疼的還是人員積極性,人員培訓,人員考核,人員檢核,人員效率……..。
結論:
團隊管理本應是快消品行業的長項:快消品行業網點多、人多,深度分銷結晶了龐大細致的人員管理考核檢核……知識體系。快消出身的老鳥,在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可以輕松碾壓電商背景的人。
B2B不會把經銷商群體吃掉:B2B跟傳統經銷商拼的,其實還是,團隊效率,產品組合的效率,車輛的效率,倉儲的效率,尤其是人員的效率。B2B不會把經銷商群體吃掉, 個體被干掉是自己不思進取,經銷商階層不可能被干掉。
大象踩不死螞蟻:經銷商自己當老板,家人打工,這種小組織的效率,很多情況下是比大公司效率高的。平臺最多能集成替代部分物流倉儲配送功能。銷售,尤其推新品。還得靠經銷商和廠家人員,巷戰,拼刺刀。
不景氣的時代,淘汰是不景氣的人:被淘汰經銷商,是因為你的組織效率低。這堂課就講講,如何用最簡單方便的方法,提高經銷商的組織效率。
案例討論:經銷商的團隊管理狀態
市場:一個中型地級市開發了2000個終端網點。
片區:六個業務員,每個人按照片區分配責任客戶。業代每天自行安排自己的拜訪路線。
考核:業務員賣貨拿提成,考核,終端進貨量。
會議:經銷商有事的時候召集大家,開個早會或者晚會,宣布一下新的工作任務、產品政策……。業代反饋一下今天市場上有什么問題……。沒事的時候不開會。
主管在干什么:
把經銷商的經理叫過來問:“你作為經理,你每天在干什么”?
經理說:“我在做市場”。
追問:“你作為主管,作為領導,你每天在干什么”?
經理受到提示啟發了,他說:“我檢核督導員工工作”。
問:“你檢核員工的時候會不會發現員工偷懶、沒去終端店,價格是亂了沒人管理,或者終端店投訴送不到貨……等等”?
經理回答:“有”。
問:“你檢核市場肯定會發現問題,要對員工進行管理對不對”?
經理說:“對”
問:“你在這干了這么久的經理職位,檢核員工不止一次了,請把你上個月的檢核記錄和獎罰記錄給我拿出來看看”。
經理支支吾吾半天,說:“我們沒有那么教條,我們一般就是檢核的時候,發現有什么事,我就當時打電話讓他解決了,沒有檢核獎罰記錄……”。
業務員在干什么:
把業務員叫過來問:“你每天在干什么”?
業務員回答:“我在做市場”。
追問啟發:“你在市場上除了賣貨,還干什么,你跑終端的時候要不要去做一些動作”?
業務員回答:“貼海報、掛吊旗、整陳列、把別人的方便面捏碎,把自己的方便面擺貨架上……拜訪八步驟”。
問:“請你告訴我,你公司有沒有給你規定,店里面必須是幾張海報幾個排面……生動化標準,做到了獎勵,做不到處罰”,
業務員回答:“沒有“。
這個案例,是絕大部分中國的快消品經銷商(建材家電等行業更差),目前的組織工作狀態。部分廠家,也是如此——招人、分片區、考核任務量、提成……
有個別國際企業全國深度分銷,管理很細致系統。也有個別大經銷商早就開始線路拜訪的……但是那是極少數,最大公約數,還是這個樣子。
大家思考一下,在這個案例,結果會有什么問題?
請說具體,不要告訴我“管理太粗放,組織沒有效率……”這種大概念。請告訴我,具體會出什么事情。
化繁為簡,固化兩個關鍵指標就夠了
說到這里,大家就立刻會想到 “線路手冊、一圖兩表、CRC卡、路線拜訪……”。沒錯,這套深度分銷知識體系,代表快消人員管理最高水平。但是,正因為是“最高水平”,很多廠家和絕大多數經銷商,干不了,太復雜。
不信你聽完課,上街攔住一個可樂、康師傅的業務員,把他的線路手冊拿出來復印一份,四定拜訪、定人、定時、定路線、定方式,然后員工填寫線路手冊、每個月統計鋪貨率……。一個經銷商真的這么干的話,先去八寶山訂塊地,有事多燒紙吧。
四定拜訪,那是大廠家的做法,也是二十年前的流行武功,拜訪路線太僵化,春節前要壓貨先跑大店,競品搞活動要趕緊回擊,淡季來了要集中兵力跑能動銷的機會店……,市場瞬息萬變,你卻按線路每周一訪,不行的。
一圖兩表,管理起來也比較復雜,個別大廠家能用,絕對不適合中國的大多數經銷商。
經銷商能干什么呢,在原來的管理基礎上,往前精進一小步就好了——
考慮一下,能不能“固定最小拜訪量,最小拜訪頻率”?
這一片市場我劃給你,總共是200家店,你一周給我跑6天,每天跑哪些店,你自己安排,哪些店量大,需要多跑。哪些店量小,需要少跑。哪些店有急事,需要立刻跑……。你自己定,好不好?我給你充分自由。
但是,我給你規定兩個數:
第一,最小拜訪量,一天不能少于35家。少拜訪一家,扣錢。
第二,最小拜訪頻率:所有店,不管大店,小店,你一個月最少給我跑兩趟,你要讓我下去查,店里面說都倆月沒見人了,我回來我就削你。
固定最小拜訪量,最小拜訪頻率。至少員工每天終端拜訪量增加了,也不敢太放肆的跑大店不跑小店了,終端拜訪質量就會提高。而且沒有什么管理報表負擔,因為夠簡單,所以人人能干。
管理方案,能見效才有意義。經銷商上全套報表系統管團隊,是給自己找麻煩,手機系統也只是個工具。經銷商必須化繁為簡,復雜了,就弄不下去了。
行蹤不透明,無法檢核,肯定出事兒
本案例中,給員工畫了一片區域,他自己去安排拜訪路線”。員工拜訪軌跡是隨機的,布朗運動(分子無規則熱運動),導致主管都不知道員工昨天去哪里了,主管就無法跟著屁股復查!
管理是有基本倫常的,“你在前面干,我在后面看,看出問題,我要你好看”,逐級檢查,是最基本的管理邏輯。
查什么?我單獨有一堂課叫《終端檢核秘宗拳》,今天在里篇幅有限,簡單舉例給你一個概念。
【舉個例子,查“漏單”:】
一個員工剛跑完的終端店,主管下午去復查的時候,終端應不應該要貨?
不應該,你剛跑完的終端,我下午去查,終端還要貨,那就說明要么你沒來,要么你來了活兒干得不細。
“漏單”現象在有些調料行業非常普遍。調料行業一個經銷商代理的產品可能就幾百個,甚至上千個。業務員不太可能到店里把幾百個條碼的庫存全都看一遍,再下訂單的。品種越多,業務員終端“漏單”就越多,損失很多銷量。
我的規則是什么?“漏單”罰三倍。業務員在終端賣一箱啤酒,提成兩塊。你剛跑完的店,主管來拜訪,終端又要一箱啤酒,漏單一箱,處罰3倍,6塊!
結果是什么?
結果就是逼著業務員到每一個終端店把訂單拿滿了。
結果就是業務員到了終端問:“老板要不要貨”?
老板說:“我不要了”
業務員給老板說:“老板,我來了,你不要貨可以。我們領導來了,你可不能要啊”!
后來主管去檢查終的時候,我問終端:“要不要貨”?
終端回答:“不要,你們業務員說,你來了,不能要!”
大家別笑,這是個壞事情嗎,至少說明業務員對“漏單”這個事,怕了。對銷量有沒有幫助?
當員工的拜訪軌跡是隨機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哥們昨天去哪了,你抓不住他的軌跡,你沒有辦法第二天按依循軌跡去檢核——
會不會有漏單?
會不會這哥們早上起來八點多出去,12點以前把活干完,下午打牌去了?
會不會終端投訴送不到貨?
會不會有些店根本就沒去?
會不會終端砸價抬價,他不管理?
會不會促銷品被截留?
會不會陳列效果不好……等等?
會不會……
你們自己琢磨吧,做快消的人,都知道我在說什么。
用最簡單的辦法,實現員工行蹤透明化
要思考,我們如何做到最基本的“員工行蹤透明化”?有很多方法——
可以模仿康師傅可樂的線路手冊,一圖兩表……很多經銷商覺得太麻煩了,駕馭不了
可以讓員工用手機監控系統,每個店進門前拍一張照片,整完貨架再拍一張照片,出門再拍一張照片——然后怨聲載道:圖片上傳慢、流量不夠信號不好、照片造假、凈花時間扯淡了……,這套方法,廠家業代都不愿意干,經銷商的人更不愿意,白搭。
可以讓員工拿張白紙,今天出去跑一個店記一個店……這個簡單吧,反正行蹤透明了,就行啊。
圖省事的話,把每個終端都編上編號,讓員工出去,今天跑到哪個終端只要把編號寫出來就行了……這夠簡單吧。
如果這個也麻煩,讓員工到每一個店,只拍一張店頭照片,也不用上傳進入系統,直接發個微信給老板。第二天老板不管想檢查誰,打開微信對話框就行了,時間地點都有?刹豢梢?
我當然知道業務員會在手機里面存照片造假了。但是我的邏輯是,我才不管你發的照片是真的還是假的,我都當照片是真的,我去按照這個“真照片”去復查檢查,你拍虛假照片就是給自己挖坑啊。
還有的年齡大的業務員,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化肥行業的確有,那發短信可以不?發語音行不行?
這要還干不了,我就沒辦法了……
打工吃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來公司上班,拿了工資的。作為員工讓領導知道你昨天去哪了,不過分吧?
堅定一個原則,員工的行蹤透明記錄,讓領導第二天可以去檢查,就夠了。辦法多的是,越簡單越好。
結束語:報表不重要,進一寸,就有進一寸的歡喜
今天講的這兩個管理原則:“固化最小拜訪頻率和最小拜訪量”+“員工行蹤透明”,最初級,又最重要,但是大多數經銷商,目前真的都做不到。
看個“極簡版”的報表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解釋一下:
橫著一行是一個終端,辦公室把每個員工負責的終端明細全部打印出來,空白表格裝訂成冊。
數字1-31代表日期,員工一天填寫一列,一個月填寫一張表。
每天晚上豎著看,是員工對應當日的工作量——昨天跑了幾家店。
月底橫著看,是拜訪頻率——每家店這個月跑了幾次。
用這張報表,管理員工的“最小拜訪量”,“最小拜訪頻率”。每天早會,老板把員工昨天填寫的那一列報表拍照,就是“昨日行蹤”。
一天寫一列,一個月填寫一張表,不多吧。完全符合今天講的這兩個管理邏輯。
我搞了半輩子深度分銷,可以設計的完善系統堪稱教科書的管理報表系統。但為什么我用這張表舉例子,因為它夠簡單嘛。
也僅僅是舉例而已,就這報表,還有的經銷商會覺得復雜,真的。
忘掉這張報表吧,我講了那么多例子,你自己想吧。
方法自己想,形式自己變,夠簡單才能執行下去,但是管理基本邏輯不能亂
報表只是工具,重要的是背后的管理思想。
唯一有價值的管理報表是,既能體現管理思想,又讓員工少寫字,而且第二天老板真的看這張表,真的用員工填的報表做管理,做檢核。
往前一小步,也是新高度。
進一寸,就有進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