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讓主管足不出戶管理業務員,我們軟件有定位系統,可以隨時監控業代在哪個位置”,就把主管的檢核功能廢掉了,主管打開電腦就知道業代(其實是業代的手機)在什么位置,主管可以“通過照片管理業代了”,那主管就更心安理得的坐在辦公室里不出門了。主管坐在辦公室里管業務,業務必然要爛掉。
“拍照”,“足不出戶管理業務員”
幾乎所有的業務人員手機管理軟件,都在強調自己有定位功能,讓業務員在線打卡,讓業務員拜訪每個終端店,進店前一張照片,進店后一張照片,兩張照片對比,就能判斷業務員的在店時間和店內生動化績效——所以,老板可以“足不出戶管理業務員”。
有照片當然是好事,智能手機沒有普及的時候,很多企業也是要求業務員用各種拍照方法證明自己在崗(比如促銷員拿著當地的當天報紙拍照上傳到大區)。但是注意,照片只是個管理道具,不是管理邏輯。
一個快消品終端線路主管,管理6~10個業務員,一個業務員每天要跑30家店,一個店兩張照片,上傳到系統,主管每天要面對360~600張照片。請問,這個主管每天面對如此龐大的照片數量,如何審核,如何批復呢?業務員每天帶著兩個充電寶上路,花那么多時間精力拍照上傳,如果主管對這些照片卻不能有效審核和批復,這樣的管理,不是扯淡,又是什么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更別說,有些軟件直接要求總部后臺銷管部門審核照片,總部的銷管部小內勤,一天貨都沒賣過,每天面對上萬張照片,如何審核?她有沒有能力批復?用這個小內勤的批復來給終端業務定獎罰,矛盾怎么可能不激化?
還有的軟件,讓業代在店內拍照,然后給業代積分算獎金:每個店內本品的一個排面得多少分,本品一個條碼得多少分……。我就搞不懂了,怎么終端表現打分,不用考慮本品和競品的相對優劣嗎?而且,這個軟件,并沒有設定“終端業代的線路拜訪固化板塊”,也就是說——終端業代在自己責任片區每天跑哪些終端客戶是自己安排的。請問,業代還會挨家拜訪終端嗎,他們會不會跳訪:跳著跑大店?跑那些自己客情熟悉能成交的店?跑那些貨架大,排面多,條碼數多的店,拍照效果好,能拿得分和獎金的店?結果是,業代跳訪“老店”(大店、客情店、能得分的店),當地假設有一千家終端,業代永遠在自己的六百家“老店”里兜圈子。請問,“老店”會不會丟失?關門?轉業?被競品挖走……?“老店”丟失了,新店沒有開發,市場就會萎縮。
還有更奇葩的做法,業代把照片拍了,主管和總部銷管部都在查照片給業代打終端表現得分,算過程獎勵。但是主管考核的是“經銷商進貨量”,主管的工資只和“經銷商進貨量”掛鉤,你卻讓主管花那么多精力去審核照片給業務員的終端店表現打分(工作量巨大,卻跟主管的工資沒關系),可能嗎?
最違反常識的不是拍照,而是這句——“我們軟件有定位系統,隨時監控業代在哪個位置,可以讓主管,足不出戶管理業務員”,這句話真是,混蛋透頂!
人員管理的邏輯,絕不僅僅是監控 “業代的手機在哪里”
管理業代,僅僅是監控業代手機的位置那么簡單嗎?
員工前面干,主管后面看!這是最基本的管理邏輯。主管每天抽檢員工昨日或者當日剛跑的路線,去復查,查什么?內容很多,(在我的專著《終端銷售葵花寶典》第四章“終端團隊管理核心工具”里有三萬多字的篇幅,專門講解主管檢核的工作模型),此處簡單講幾個要點:
1. 查漏單:業代剛跑完的路線,主管復查,如果終端還要貨,這就說明業代昨天或者剛才的訂單沒有拿滿——這就是漏單。漏單,處罰!給員工緊迫感,讓員工每次把訂單拿滿。
2. 查客訴:主管詢問店主有沒有什么終端客訴要處理——終端店投訴(比如砸價沒人管、送貨不及時等等)是造成終端丟店、丟品項、丟銷量的主要原因。主管每次檢核,必查這一項。給員工緊迫感——要及時處理終端投訴。
3. 查拜訪率:核對線路卡上登記的該店拜訪時間,問店主“我們業務員昨天幾點來的,最近一段時間平均幾天能跟您見一回面,他來了都干些什么”,主管的實地檢查和訪問,比任何手機定位軟件都有效——手機定位只能確認業代的手機來了沒而已。人來沒來?來了干什么?拜訪績效如何?都是手機定位無法監控的。
4. 主管交辦:如果檢核中發現,業代昨天來了,但是工作質量不高,有很多工作還沒做到位。主管就需要對業代提出“終端七要素”提升的交辦事項: “這個店里要補什么品項”、“陳列位置和陳列方式要如何調整”、“有沒有異常價格需要糾正”、“促銷告知和促銷執行如何整改”、“不良品要立刻調換”、“各種陳列協議的執行要不要跟進糾偏”……?把交辦事項記錄在這個客戶的客戶卡上,晚上可以跟業代面談。而且下次業代拜訪這個店,翻開客戶卡,就知道主管讓他在這個店里做哪些細節提升……
5. 推動重點工作事項的改善:主管通過檢核,發現某個員工的個人工作細節問題,就對這個員工進行工作交辦改善。如果發現有共性問題,就需要出臺管理制度市場專案。比如:最近公司的工作重點是“推新品”,主管通過檢核發現一個共性問題“業代把新品賣進店內了,但是新品沒有上架陳列,而且有的店內新品僅剩下半箱貨也沒有及時補貨”。于是,主管第二天開早會宣布制度“上周宣布的,新品鋪一家店,業代獎勵十元。本周追加一條補充規定——新品必須上架陳列四個排面以上,店內新品安全庫存兩箱以上,才算新品有效鋪貨家數。低于這兩個標準,不享受獎勵!”。這個制度出臺,按照PDCA循環管理,員工能貫徹新品的陳列和安全庫存,新品銷售這個工作重點就有所推進改善。
誤導企業,廢掉“主管檢核”這個基本管理邏輯
號稱“足不出戶管理業代”的手機管理軟件,會誤導企業,廢掉“主管檢核”這個基本管理邏輯。
有些軟件更離譜,主管想檢核也沒法檢核,因為傳統的一圖兩表CRC卡被手機取代了,業代的昨日行程、拜訪時間、拜訪客戶客戶訂貨、客戶庫存情況……,竟然存在業代手機里,主管的手機里面竟然不顯示。主管要檢核,只能把電腦打開,從后臺看數據,再逐頁打印出來,哪個主管樂意費這個勁?
還有些軟件更離譜,業代的昨日行程在“軌跡回放界面”、昨日拜訪的銷量訂單在“訂單管理”界面、每個終端的照片在“拍照上傳界面”……主管要檢核業代,就要分別打開和退出好幾個界面,才能弄明白業代昨天什么時間到這個店、賣了什么貨、拍了什么照……這太奇葩了,為什么不把業代的行程、終端銷量、終端庫存統計、終端客訴統計、終端陳列拍照……整合到一個界面,對業代昨天的工作做一個“錄像式回放”呢,從技術上實現這個功能很難嗎?不難,但是為什么沒做呢?因為軟件的設計者根本沒有考慮到“員工前面干,主管后面看!這個最基本的管理邏輯”,他們的賣點只是“主管足不出戶管理業代”。
一句“讓主管足不出戶管理業務員,我們軟件有定位系統,可以隨時監控業代在哪個位置”,就把主管的檢核功能廢掉了,主管打開電腦就知道業代(其實是業代的手機)在什么位置,主管可以“通過照片管理業代了”,那主管就更心安理得的坐在辦公室里不出門了。主管坐在辦公室里管業務,業務必然會爛掉。
用好企業內部管理的7點建議
這個小環節,企業內部管理&軟件設計和使用的改進方向提示如下:
1.正視“手機定位”這個技術的局限性:
“手機定位本身”本身的技術還需要改善。
其一,售點的定位精準取決于“首次定點定位坐標標識”是否準確(部分業代有“先見之明”,會有意把首次定位精確到鄉鎮,而不是到售點。這樣他下次只要去鄉鎮,就顯示他去售點了)。
其二,基站定位的精度差的遠,GPS定位的精確度為據說可以達到5米甚至更短。但是在在城市由于高樓大廈遮擋,定位精度也會飄移,所以這兩種定位手段,往往只能確認業代到了這個店附近的街道上,無法確認是否進店。
其三,現在部分企業用的是,在終端店貼條碼,手機刷條碼確認業代到店,但是這些條碼又很容易輕松復制。
其四,群眾的智慧是可怕的,廠家業代在經銷商那里打牌,經銷商的司機拿著廠家業代的手機開車送貨,順便“溜機”;還有,通過手機呼叫轉移,對付“總部的手機定位,加電話抽查雙重監控”等等各種投機方式,早就在業代中普及了。
2.不要用“工具”取代“管理邏輯”:
手機定位這個工具本身是有幫助的,以前管理業代是“放羊,但是看不到羊在哪里”,現在至少可以“看到羊了”。但是,謹記:拍照、定位功能只是個管理道具,不是管理邏輯。就算你的管理軟件配上人臉識別功能又能怎么樣?你也只能管控員工的出勤率罷了。再也不要提倡“主管足不出戶管理業代了”,主管坐在辦公室里管業代,業務一定爛掉。
3.要設計主管檢核界面:
手機APP界面設計要遵守“員工前面干,領導后面看”這個基本管理邏輯,實現對業務昨日工作進行錄像式的回放(對下屬業代“昨天拜訪路線圖”、“客戶目錄”、“客戶檔案卡”、“業代工作日報績效匯總”進行四合一的界面匯總)。更方便主管的查閱和回訪檢核業代昨日工作、并在客戶卡上對業代提出(推送)該店的交辦事項……”。
4.用拍照去計算業代的過程獎勵,漏洞太多:
其一,目前國內快消企業,能做到業代定線路拜訪的并不多。在這個背景下,用拍照去計算業代的過程獎勵,業代會因此跳訪“老店”和“得分點”,造成市場萎縮。
其二,人工數照片上的排面數來計算得分,這個標準本身就是錯的。評估本品的終端表現好壞,更重要的是“貨架占比”、“品項/排面/庫存的,本品競品對比”這兩個相對指標。恰恰這兩個指標,靠拍照是無法客觀顯示的,業代不會幫你去拍競品的排面的。
其三,業代在自己跳訪的店里,店店拍照。公司上下一大堆人數排面數給業代打分,費這么大勁,為什么不干脆讓主管去市場一線實地打分,并拍照(主管用來向上級交代自己的工作,同時也跟業代對照打分的客觀性能,讓業代心服口服)呢,這樣不是更加客觀準確嗎。“員工前面干、主管后面看、主管對業代的終端表現抽查打分、平均分作為業代的本月生動化得分”,這是正?煜髽I沿襲多年的成熟做法啊,干嘛要自創一套漏洞百出的,照片打分法呢?
5.精簡業代的拍照工作量,管理重點店存量:對于主管和業代管理區域過大(比如外圍市場,一個主管管一個省,業代每人管理一個縣),人力配置不夠,主管無法足量抽查業代終端表現的情況,讓業代拍照,監控終端表現,也是個權宜之計。但是,業代拍照數量上限,是主管的審閱批復能力。業代花了那么大精力去填報表也罷,拍照也罷,如果主管沒有精力去做例行的審核批復,并形成后續跟進管理的動作,這些報表和照片就是管理資源的浪費。此時,應該精簡數量和內容,
業代拍照管理的不是所有終端店,而是重點店存量。比如:業代每天必須打造新增兩家以上的陳列和分銷條碼標準店,對這幾家店拍照。同時,業代對過去已經達成的重點店和標準店拍照,主管通過檢核照片,加實地走訪兩種方式,監控這些“重點店存量”的終端表現有沒有保持住,即可。
6.拍照行為,要和逐級人員考核體系匹配:如果要通過拍照、對業代的終端表現進行評估,這個評估必須首先和主管、經理、業代每個崗位的考核掛起鉤來!主管、經理、業代的考核方向必須一致——比如獎金的20%都考核“終端表現”,終端表現都是通過照片評估,大家才會合力重視“終端表現”這個指標。人人拍照、店店拍照、通過拍照計算終端表現得分這些瑣碎工作,才會有人人認真做。否則,考核利益鏈都沒有“打通”,主管經理考核銷量,業代考核終端表現,那么照片的審核管理工作在主管和經理這個環節就會斷掉(因為他們不考核這個指標,不愿意勞那個神)。又或者,業代也是考核銷量,拍照只是為了對業代的終端表現指標進行抽查獎罰。意味著,業代要為了1%的抽查概率,去拍100張照片,這么麻煩,勞民傷財,還不如,讓主管上線路現場抽查吧。
7.逐級管理:終端業代拍照,上傳總部管理?不要扯淡了?偛磕苷J真審核批復大區經理和分公司經理的拍照就不錯了,要逐級管理,每一級長官必須審核直接下屬的有效照片,而且形成批復?偛繉鶎,只做照片抽查,追究主管“審核他的下級照片不利”的責任。才能避免管理資源浪費。否則,拍照就成了一場勞民傷財的運動,轟轟烈烈鬼哄鬼,踏踏實實走過場,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爛在主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