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們在給一些品牌做營銷策劃的時候多了一個部分的內容,那就是互聯網營銷。如果用《打靶營銷》競爭模式來解讀的話,那就是《打靶營銷》的第四個輪子,創意與推廣。品牌的四輪驅動分別是:“品牌與產品”、“市場與渠道”、“管控與激勵”、“創意與推廣”。
“創意與推廣”就是品牌如何在吵雜的噪音聲中脫穎而出。通俗一點講,就是如何把產品“價值引爆”。
下面,我們就結合中國古代和當代,淺談一下這些歷史名人以及企業家是如何進行價值引爆,進然取得極其的成功的。古往今來,各行各業的大成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他們首先應該是謀略家,而非軍事家或企業家。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原本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品牌或產品,利用自媒體以及高超的傳播手法,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他們發展速度以及傳播成本,都是達到了四兩撥斤的效果。成為自媒體時代企業營銷傳播的典范。
當我們說到“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時,必然會聯想到小米、雕爺牛腩、黃太極煎餅、三只松鼠、江小白或馬佳佳,姑且不論他們產品如何,故事后邊支持體系如何,最關鍵的是當我們在談論“互聯網思維”時候,必然提及這些企業,它們成功卡位,已經贏了。
互聯網門口的野蠻人們膜拜這些名字,新媒體營銷大師們也喜歡這些名字,這是他們忽悠的最好噱頭。“你知道一個豪無餐飲行業經驗的人,開了一家餐館,兩個月就到估值4個億嗎?一個淘品牌,65天成為中國網絡堅果銷售第一……再不學習你就死了。”
好故事,真的能帶來好傳播。好多人可能就是沖著這個故事去買單的。正如海底撈,許多人辛辛苦苦排隊,就等著吃一份“學不會”。
而現在呢?哥吃的不是牛腩不是煎餅,是在咀嚼互聯網思維,而它們的估值也當然在增加。伴隨著互聯網思維飛上天,省了多少的宣傳費?
良性循環是,一方面許多人會沖著它們的故事而來。另一方面,它們又會有資金與機會去加強后端系統,去圓夢這些故事。從品牌推廣上,它們已經是大大的贏家了。這也就揭示了我今天想說的,一切行業都是傳媒業。
一、 媒體去哪里了?企業為什么要做媒體?
移動互聯網在解構與重組各個行業,尤其是媒體。
過去擁有讀者最多的雜志,《知音》、《故事會》、《讀者》,他們賣的是什么?《知音》——八卦,《故事會》——段子,《讀者》——心靈雞湯。這三樣東西有海量需求,而移動互聯會改變什么?
打開你手機,最不缺的就是這三樣!
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過度泛濫。所以,這三份雜志大王,純粹成了浪費資源——印刷耗費樹木,派送耗費汽油。八卦、段子、心靈雞湯的用戶需求不會變,但滿足的媒體工具在改變。(有些提供稀缺資源的雜志還能存在,比如高成本調查的,有專業門檻的。)
媒體不死,龐大的傳統媒體會被肢解,都被分散到具體的個體,人以及企業上。個體無意識,群體有意識。
而落到企業上的就是:過去,企業想要發光,不管是軟的或是硬的,都得去找媒體。但互聯網推土機清晰的趨勢就是,推掉中介。
于是,許多自媒體產生了,企業自己需要做成,不管微博還是微信,越來越多的工具,而且還會有工具進化出來。企業進入自傳播時代。
二、企業從硬傳播到軟傳播再到自我傳播
什么叫硬傳播?勁霸男裝站在央視上大聲得瑟,入選了盧浮宮!簡單,粗暴,高大上。其實它只是在中法文化年的時候,在盧浮宮勒諾特廳舉辦的服裝秀上參加展演而已,而每年這樣的秀在盧浮宮有幾十甚至上百場。
什么叫軟傳播?一個穿著勁霸男裝的小伙子,高叫混得不好就不要回來了。不直接說服裝了,在我們這個“出生就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國度,給大家打打雞血。
自媒體時代,你說入選盧浮宮沒用,說混得不好就不要回來了,都不大管用了。用戶需要通過企業的自媒體近距離觀察它工廠、生產,企業家形象,以及這個企業對世界的看法。
產品好是前提,但產品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下,就得拼格調,拼這個產品背后的信息。企業提供信息,就是在做媒體。
三、沒有好的媒體特質的企業,不能生存。
有時看淘寶或天貓上的小店很可憐,因為無錢買流量被打入冷宮,無人問津長夜漫漫。產品再好,無人看到,生如塵埃,死如草芥,來去無人知。自媒體給它們的機會在于,哪怕在小,也可以讓他們發出瑩火蟲一樣的光,有被看到的可能。
好的企業必須有媒體特質。華為很有媒體特質,別的不說,任正非的每次內部講話,都是最稀缺的媒體資料。
好企業無故事?那是工業時代的想法,現在既然要說販賣情感了,情感的載體就是故事。沒有引爆基因的企業,就難以生存。同樣,沒有媒體屬性的產品,也沒有傳播性與延續性。
四、自媒體時代企業傳播的法則:
1、 自媒體時代,企業最好的代言人是老板自己。比如:馬云。年輕的消費者因為喜歡上了馬云而喜歡上了阿里巴巴。因此,馬云也就成為了偶像級的企業家。
2、 企業要有故事可講。企業的創業故事、品牌故事、產品故事、團隊故事、文化故事等等?傊,有故事才能傳奇。
3、 企業要有行業的格局和視野。企業家要在您所在的行業有更高的高度和更大的格局,成為行業的開創者。你提供媒體內容,不僅僅是你自己的故事,更多的是這個行業的故事。還有這個行業導入的生活方式,以及表現出來的價值觀。
4、 企業自媒體不等于就是官微與微信公共帳號,可能是一個矩陣,官方微博+企業領袖微博+.客服微博+產品微博+微信+許多超越企業本身的微雜志,杜蕾絲的新媒體完全可以超越《男人裝》,耐克完全可以辦出超越 《體壇周報》的新媒體。
5、 粉絲=用戶=讀者。每一個企業都必須有價值觀、品味、有調性。
只有有價值觀的品牌或產品才能吸引到客戶,并且牢牢粘住客戶,讓客戶不僅僅成為你的粉絲,更要成為你的鋼絲。
總之,在自媒體時代,企業在組織架構上要進行調整。撇棄那些傳統的,陳舊的思想。不要再單純用傳統的業務方式去掃街,那樣不但成本極高而且效率極低。小米是沒有業務員的,德勝洋樓是沒有業務員的,江小白是沒有業務員的,皇太極是沒有業務員的,雕爺是沒有業務員的等等。要舍得去花錢去聘請一位資深的文案高手,這個文案最好是懂得社會,懂得市場 ,懂得人性。能善捕捉新事物的高手。因為在自媒體時代,一位文案高手給公司貢獻遠遠大于100個推銷高手所帶來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