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縣級白酒經銷商朋友老李,在早幾年承接了當地一個改制后白酒品牌A的產品,通過廠方與經銷商協同運作,產品成長很快,不僅建立了健全的銷售網絡,而且打造了強有力的銷售隊伍,經銷商也掙到不少錢。
于是,隨著資金的積累,加上成功帶來的自信,經銷商做出了快速擴大經銷范圍的戰略決策,又陸續承接兩個白酒品牌產品與與其他品類產品,由于分銷網絡健全,生意越做越大,但利潤卻一年不如一年,尤其到了2012年,除了當地暢銷白酒的產品(而且銷量下滑,利潤也在降低),其他經營的所有酒類產品都起色不是很大,而且經營成本急劇攀升,真令這位經銷商朋友頭疼。
一個走在成功路上的經銷商,怎么會遭遇如此尷尬呢?難道他不夠努力嗎?難道他不懂市場精耕嗎?難道他沒有營銷經驗嗎?答案都不是,那究竟是為什么呢?
下面,我們用數據說話,回顧這個經銷商的發展之路。
一、創業期,單品牌突破
在起步階段,該朋友雖然經銷的是一個沒落品牌的產品,但由于該品牌是當地老品牌,擁有強大的消費基礎,以及廠家全力配合,不到兩年時間,不僅成為該品牌最大的經銷商,而且市場份額也接近30%。盡管銷量大,市場投入也是很大的,綜合運營成本30%左右,凈利潤率10%,年銷售額接近3000萬,一年利潤300萬左右。不過,由于出貨快,經銷商平均20天左右補一次貨,資金周轉較快,其中產品所占用的流動資金平均200萬元左右,加上其他60萬元用于經營與管理方面的周轉,年資金回報率115%。
二、發展期,多品牌擴張
為了更高的占有市場與分攤經營風險,此經銷商接了一個外來中高端品牌B,雖然表面上看利潤非常大,但由于該產品在當地沒有品牌基礎,經銷商需要投入更大人力物力財力去打造品牌。通過,經銷商有現成的終端和分銷網絡進行銷售,以及他不懈的努力和大力度市場投入,該品牌在當地還是很快取得了相對不錯的市場份額,約有10%左右。但這個時候,品牌A的產品卻發生一定的波動,不僅利潤空間降低,而且出現了20%下滑。雖然,兩個品牌的綜合銷售額由原來的3000萬提升到3400萬元,但,對品牌B投入,以及A品牌利潤空間的降低,還有綜合資金周轉率降低,卻使該經銷商在經營利潤下滑了50%,一年下來純利反而只有200萬。
在后,為了增加利潤,補齊白酒產品線結構,再擴大份額,經銷商又陸續接了一個名酒品牌C的次高端產品,一個區域性強勢品牌D的中低端產品,一個稍有知名度的新秀飲料品牌E。名酒品牌C次高端產品的利潤非常高,但由于廠家指導市場價格偏高,需要培育,動銷慢,回款壓力,又應廠家有要求專門成立了高端酒品牌部,運營成本急劇攀升,處于虧損狀態;飲料品牌E的產品,消費者對品牌有一定的印象,再加上廠家在全國市場的強勢推廣,所以經銷商的推廣難度不是很大,費用率還可以接受,而且利潤率不錯;區域性強勢品牌D的中低端產品,雖然銷售量起色不錯,但推廣投入也不低,利潤又太薄,即使經營與管理費用能與其他品牌相互分攤,但該產品實際上也處于虧損狀態。
截至2012年,經銷商整體銷售額已經上漲到4600萬,品牌A是2000萬左右,品牌B是1400萬左右,品牌C是300萬左右(庫存200多萬),品牌D是200多萬銷售額,飲品品牌E銷售額在600萬左右,該經銷商成了當地最大經銷商之一,無論影響力還是地位,都非常牛逼,但他處于年度虧損狀態,而且從銀行貸款了50萬。
三、 調整期,利用波士頓理論調整品牌
雖然規模增長,但經營效益在下滑,更可怕的是,每個品牌基本處于增長緩慢或下滑狀態,使經銷商老李感到迷茫與困惑?為此,他找到了專業咨詢服務公司。咨詢公司經過調研和分析后,提出了“堅決放棄一個品牌,重點培育兩個品牌,竭力維護一個品牌,不放棄不拋棄一個品牌是D,”的品牌調整方案。經銷商接受了這一方案,并且經過2013年的調整,情況出現一定的好轉。
下面我們用波士頓理論,具體解析如此做法的邏輯性。
1、放棄。堅決放棄一個品牌是名酒品牌C,這是一個多么荒誕的做法,但結合經銷商實際情況與當前環境卻又非常合理,名酒品牌占用資金大,周轉率,經營成本高,不放棄將會嚴重虧損。這類產品基本瘦狗性產品,市場占有率低與市場增長率都低的“雙低”產品,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回報率很低,應果斷的淘汰并作戰略上的轉移。
2、保持。不放棄不拋棄區域強勢品牌D的產品,這又是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做法,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區域品牌D廠家產品推廣的重心在中高端產品上,并且當地有經銷商經營,呈現增長趨勢,老李經銷的低端產品并非廠家核心,所以目前只能不放棄不拋棄式的慢慢滲透操作,不可操之過急。這類產品屬于問題性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市場增長率高的產品。這類產品在市場中處于成長期階段,有發展前途,但企業尚來形成優勢,帶有經營風險,對這類產品本應該集中力量,擴大優勢,但鑒于經銷商的現狀以及上游廠家經營重心,只能暫時只能慢慢培育。
3、發展。重點培育品牌B與E,仿佛又不怎么合理,B是一個外來品牌,而且品牌又非全國性品牌,E呢?一個與酒非關聯性的品類。B通過幾年在當地的培育,雖然銷量增長不大,但消費基礎已經形成,增長緩慢由于初期階段大力推廣后,逐漸降低推廣,導致產品無法形成爆發式的突破。E雖然全新品類,雖然與酒關聯性不是很強,但渠道依然有著很強的協同性,通過經銷商老李的運作,也取得不錯的成績,不僅在當地處于增長狀態,而且該品牌就全國性市場而言,屬于一個成長性很強的品牌,很有可能成為未來老李貢獻率最大的主力品牌。這兩個品牌的產品在老李的產品組合中,當屬明星類產品,即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增長率都比較客觀的產品,很有發展前途,處于生命周期的成長期。對于這類產品,企業要在人、財、物各方面給予支持和鞏固,以圖爆發。
4、收割。竭力維護一個品牌A,這個品牌的產品本身是老李的現金牛產品,是能夠充分收割現金流與利潤的產品,但由于老李精力分散沒有充分維護產品的生命周期,加速了產品的衰退與利潤下滑。對這類產品必須更加精細化運作,強化渠道與品牌的能量,絕對不能放松對這類產品的精力。
四、經銷商必須把握的三大經營策略
通過老李案例,告訴我們,一個經銷商若想快速做強做大,并降低經營風險,必須深刻把握三個方面的經營策略。
1、經營風險分攤。單一品牌經營,對經銷商來說在初級階段能夠聚焦力量,實現快速成長,但發展起來以后,就需要擴大經營品牌,降低風險與經營成本。但這里有一個關鍵點,多品牌經營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經銷商必須結合自己的綜合實力來把握,力爭活一個增加一個,否則,會因為資源不配套,如資金不足、人員不夠、管理跟不上、物流能力有限等,反而降低效率,使成本急劇上升,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2、產品壽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銷售額、費用投入、資金、利潤等的表現也是不同。一般說來,產品導入期,不僅銷售額小,而且投入大,資金周轉率低,利潤低甚至賠錢;產品成長期,銷售額開始快速提升,但投入還很大,資金周轉還比較慢,利潤還很低甚至還賠錢;產品成熟期,銷售額已上升到最高點,這時投入小,資金周轉快,利潤豐厚;產品衰退期,銷售額開始逐步下降,這時投入非常小,資金周轉很快,利潤也很好。
經銷商必須深度把握自己經銷產品的生命周期,在進行產品組合時,既要有能養活自己的利潤產品,即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產品,又要培育新產品,即處于導入期和成長期的產品。一旦今天的利潤產品死亡,起碼還有能夠取代它的新產品,也就是說,即要兼顧今天和也要考慮明天,但絕對不能導入期與成長期產品過多,而成熟期與衰退性很少。
3、流動資金管理。流動資金對任何企業都至關重要。許多企業倒閉,不是由于經營太差,而是由于擴張太快,資金鏈出了問題。對于經銷商來說,經銷產品越多,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就越大。尤其產品組合中處于導入期和成長期的產品越多,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就越大。
總結老李發展歷程,創業階段通過單品牌突破,成長很快,品牌A不僅銷售額大、費用不高、資金周轉快和利潤非常好,但問題是,產品過于單一,經銷風險大,并不利于長遠發展。于是,他增加了經銷的品牌,降低了經銷過于單一帶來的風險,但一下增加的品牌過多,并且,增加的產品在當地市場又多為新品,需要投入很大聯的前期費用去培育市場,所以占用資金過多,利潤因此變為負數,最后導致公司的出現虧損。最后老李通過品牌結構調整,減少虧損面,精力聚焦,所以很快走向良性發展。
五、經銷商經營必須關注三大產品經營規律
1、產品組合規律
無論你現在經銷的品牌多好,都不要只做一個品牌。對于經銷商來說,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例如,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競爭對手加大營銷力度,廠家調整策略等,都并不是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永遠不要把自己只捆在一輛戰車上,你需要的是一支戰車隊。同時,經銷商最大的資產是網絡,如果建了網絡,又沒有去充分利用它,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費。通過一個很好的品牌組合去謀求發展、鞏固網絡、提高市場占有率、分攤固定費用、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和提高利潤率,是經銷的戰略性目標。
2、產品周期規律
產品存在壽命周期,只有兼顧今天和明天,平衡好利潤產品和需要利潤來養的產品,才能真正降低經營風險,取得良性持續的發展。如果給出一個可供參考的、比較保險的經驗值,那就是,在產品組合中,新品為10%左右,成長品為20%左右,成熟品為50%左右,衰退品為20%左右。
3、產品協同性規律
經銷商經銷的全部產品要適應于自己的銷售渠道和終端網點,最大利用現有資源才是合理化的布局。所以,產品組合選擇時,必須要把握住三個方面:一是,利于攤費用,即所選的品牌或品類產品可以共享或利用現有資源,分攤成本,增加利潤;二是,要補季節,也就是說所經銷的產品要在季度上形成一定的互補,只經銷單一季節產品(如夏季或冬季旺銷產品),就很可能會在淡季消耗掉旺季賺到的很大—部分錢;三是,循環性,就是新產品、成長產品、成熟產品、衰退性產品的擁有與合理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