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或早或晚,總要有人來扒粉絲經濟的皮的。
伴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流行,粉絲經濟仿佛成了一個顯學。羅振宇說,沒有粉絲的企業沒有未來。雕爺說,只有粉絲還不夠,要有腦殘粉。小米每年的米粉節都能創造新的銷量記錄,就連華為和樂視也開始學著弄粉絲,每次手機上市發布會弄的海報與熒光板一色,吶喊與走紅毯齊飛,其實也不過是李宇春們十年前的玩法兒,娛樂圈里現在鹿晗和TFboys們的號召力和粉絲的瘋狂更勝從前。
那么既然要談粉絲經濟,就要給它一個定義。粉絲經濟本身是社群經濟,并非面對所有用戶。是指在某個特定領域有共同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的人群,圍繞某個中心點產生連接,進而對這個中心節點而產生的“包養”及周邊經濟活動。
對于這個中心連接點,羅振宇有一個精彩的描述,“魅力人個體”。
在商業環境里,與粉絲經濟相對應的,是傳統的消費者經濟,消費者行為是以產品為驅動的,大米白面電視機,我們在意的無非是物美價廉品牌好。而粉絲經濟是情感驅動的,而這個情感驅動的表象又是以時代的價值認同為基礎。
李宇春和鹿晗們的歌甚至是難聽的,羅振宇錄的視頻和羅永浩講的笑話也是免費的。但是他們所創造的一個“價值感應場”卻讓粉絲們如沐春風,覺得找到了家,這就形成了社群。李宇春唱歌可以難聽,但她是青春期追求特立獨行的典范,羅振宇視頻可以免費,但他成了中國有自由主義傾向中產階級的一個連接點。于是也就成了“魅力人個體”。
粉絲經濟的形成基本分三步。
一、讓人喜歡你。
二、持續喜歡你。
三、賣給他東西。
我也算羅振宇的粉絲,對他的大部分觀點都認同。比如這一條:賺錢天經地義,不用掖著藏著。所以對于能賺錢的粉絲經濟只有喜歡,沒有貶低。在一個社群里,能找到價值認同,產生精神愉悅,花點錢怎么了?
但我還是要說,不要看到別人玩粉絲經濟玩的好,就一窩蜂的去玩。很多公司看到小米火了,迫不及待的也想自己玩粉絲,盲目照搬參與感,讓粉絲成為自己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最后很有可能就是個東施效顰。
首先,第一點,要玩粉絲經濟,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步,要讓你喜歡你。通常這種喜歡寄托在“魅力人個體”上。你的企業有沒有?
第二,其實這個應該是第一的,因為更重要。也是我們講粉絲經濟的末路的最主要觀點,粉絲經濟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都可以有每個時代的粉絲經濟,但同一個實體很難跨越時代持續吸引粉絲。粉絲經濟的形成是基于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并非對產品本身的強需求,如果有人真的認為錘子值3000塊錢那我只能呵呵了,但是錘子加上羅永浩的相聲,值3000塊。
而這種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最終形成粉絲經濟都存在的某種時代的偶然性,粉絲經濟在中國早就出現過,梨園行里角兒們也曾經粉絲無數,賺錢無數,他們滿足了那個時代的需求。但現在有幾個人愿意給角兒們打賞呢?當初他們靠著臺下的大爺(二聲)打賞就可以活得很好,現在就連京戲的維系都得靠公園里的大爺(輕聲)了。
所以,李宇春鹿晗和TFBOYS們,如果不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面貌出現,可以肯定不是今天的狀態。而時代的需求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今天吸引你的小米羅振宇羅永浩,在社會的整體狀態發生變化時,就不一定繼續吸引你了,當然就不再談得上粉絲。拿我現在仍然非常喜歡的羅輯思維來講,我認為是迎合了當前中國中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在形成階段的認知饑渴和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潛在流行。但這對中國社會是一個階段,當這個階段過去后,羅胖如何繼續吸引粉絲,我不敢預測。羅輯思維所代表的時代需求還算偏長期,而TFboys和鹿晗所代表的時代需求更具偶發性,必然沒落的更快。
基于以上兩點,注定了粉絲經濟只能是少數人玩,只能是對應特定的時代需求玩。
其實既然提到“經濟”,就脫不開商業的本質。商業的本質是什么呢?滿足需求。
不得不又得扯扯馬斯洛了。
很顯然,粉絲經濟滿足的不是生理需求,甚至也不是物質需求,是安全感、情感和價值需求。是社會在脫離了基本的生存危機后自然形成的需求,有其必然性。
但哥德爾講,任何系統,凡事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粉絲經濟也存在著明顯的邊界。粉絲經濟的持續其實是基于某種情感和價值壟斷,這與傳統商業中的渠道壟斷和品牌壟斷并無二致,造成的結果也無非是多多的買我的東西,少少的買其他人的東西。
但再壟斷,在粉絲那里也只能占據一個“情感扇面”,不是整個“情感圈”,會有其明顯的邊界。對大學的女神們來講,通常很難接受一個男屌絲的追求,但很少有人排斥追求,這些備胎們就是女神的粉絲,所以女神可以讓屌絲們幫忙打水、占座、買早餐,屌絲們自己也高興,這就是粉絲經濟。但女神不能讓屌絲幫忙給自己心儀的男神傳紙條,這就超越了這個情感邊界。
所以,羅輯思維賣書通常都賣的很好,因為羅輯思維的價值邊界是獲取認知,但賣月餅就賣的不太好,沒什么特別的原因,過界了嘛。
情感可以被壟斷,但不可以被綁架。
所以,粉絲經濟不是萬能的。而且,粉絲經濟也未必是最高明的。道德經評價君王的一段論述可以用來做類比: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粉絲經濟基本可以歸類為“其次,親而譽之”,而真正牛逼的企業是高通這種,如果不是在幾個反壟斷案中的報道,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這個企業,其實人家已經默默地賺著比小米這種前臺企業多很多的錢好多年了。
我賺你的錢,與你何干?
玩不了,玩不好,不好玩。對一般的企業來說,粉絲經濟完全可以總結為這三點。與其花苦功夫去追求粉絲經濟,不如切實發掘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里?從商業的本質出發去尋求答案。
高富帥追求女孩確實更容易一點,即使學不會你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說不定姑娘眼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