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舞銀花照亮了夜空,除夕夜的鞭炮聲沒有給老張帶來節日的喜悅,他一個人坐在公司辦公室里望著窗外的煙花發呆。白天剛給員工熱熱鬧鬧發完年終獎,晚上一算自己兜里卻沒剩下幾個錢。
在別人眼里,老張是某全國知名乳企的牡丹江區域獨家經銷商,公司團隊100多號人,租了獨門獨院的數千平方米辦公樓和庫房,給人感覺生意很大很土豪。此時此刻,老張心里感覺到有一點諷刺,自己就像一個搬運工工頭,幫著廠家白白跑了一年。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該想想辦法了。
被綁架的經銷商逐漸跑成了空殼
俗語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對于經銷商來說,能拿到大企業大品牌的代理權,代表著一種身份和地位,這份虛榮給了很多大企業大品牌綁架經銷商的可乘之機,押貨、預付款、擴大倉庫、增加團隊,一系列考核政策接踵而至,經銷商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廠家之間競爭的壓力全部轉移到經銷商群體上來。
結果呢?市場越做越大,經銷商背負的壓力和成本越來越高。人力成本、市場成本持續上漲,經銷商的利潤和銷量成反比,呈現持續下降態勢,最后淪為“空殼搬運工勞務公司”。
這種廠商不共贏的狀態持續下去,最終會反向傳導到廠家,廠家也會隨著經銷商群體的消極狀態而出現銷售疲軟,變成廠商共輸。目前,以快消品為代表的傳統渠道模式正處于改革和轉型的十字路口。
物極必反
市場經濟是“供需經濟”,經銷商作為“二傳手”位列供方陣營。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變革,傳統渠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坐銷”:1985~1995年,渠道大流通1.0時代
批發市場是這個階段的社會主流供給渠道,整個市場處于“供不應求”階段,廠家只要能生產出合格產品,就能通過批發商賣出去。實際上,這個階段的經銷商擁有市場主導權,表面上是“二傳手”,實際上是“一傳手”,廠家處于從屬地位,“倒爺們”賺得缽滿盆滿。
第二個階段“跑銷”:1996~2013,渠道精分銷2.0時代
市場出現“供大于求”局面,經銷商群體回歸“二傳手”功能本位,以蒙牛、娃哈哈、海爾等為代表的廠家開始針對現代化渠道展開“精細化”分銷,指導經銷商從大流通的“坐商”變成主動搭建網絡的“行商”,“得渠道者得天下”就是在這個階段達成共識的。
渠道精細化分銷和管理從一級市場滲透到二級市場,并逐漸深入到三、四級市場,企業的銷量伴隨著渠道精細化的深度和廣度而同步上揚。
用一個公式可以概括這個階段的渠道模式:“渠道招商+分類管理+終端陳列+廣告拉動+團隊助銷”,每個企業基本上是拼完招商拼鋪貨,拼完鋪貨拼廣告,拼完廣告拼促銷。這種公式化、標準化的渠道運作模式,把渠道精細化模式做到了極致,尤其以娃哈哈、伊利為代表。
在這個階段,大廠家占據著絕對市場主導權,經銷商主要承擔兩項任務:物流和資金流。至于市場怎么做,全部交給廠家團隊做,經銷商運作市場的武功徹底被廢掉,經銷商徹底淪為企業的“墊錢搬運工”。
第三個階段“創銷”:2014~未來,經銷商企業家創銷3.0時代
渠道精細化發展到極致,就像瓶子里裝滿了水,沒有了空間,所有經銷商群體再次變成“坐商”,該鋪貨的終端都鋪滿了,深度分銷紅利消失,繼續競爭就要砸錢,企業和經銷商的利潤越砸越少,最后雙方都不賺錢。
此時,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崛起,B2C模式大有干掉傳統渠道中間商的氣象。電商產品低價橫行,徹底沖垮了原有市場價格秩序,傳統渠道真的要滅亡嗎?
答案,經銷商不會滅亡,但要轉型。
互聯網思維的本質簡而言之就是“零距離”。電商平臺看似與消費者零距離,但吸引消費者,即“吸引流量”,也要支付費用。所以電商平臺的推廣成本越來越高,所有企業都在砸錢爭奪“電腦首頁20寸界面”。
而這個現象在傳統渠道里已經延續多年。主要就是終端費用的火拼,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不合理,各個廠家都擁擠在一個終端拼得你死我活,經銷利潤也越來越薄。這種投入的本質,也是為吸引人流而支付的成本。
所以無論電商渠道還是傳統渠道,企業必須付出流量成本,這種成本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持平,即線上線下融合而同價。
流量成本趨同之后,那就要看誰更貼近消費者。
與消費者面對面,是傳統渠道的必然趨勢。經銷商要突破原有坐商模式,走出終端,直接與消費者實現互動,通過市場策劃經營區域市場,恢復市場品牌運作的武功,成長為“經銷企業家”,帶隊伍、定策略、做推廣。
比如某粗糧飲品,其江西鄱陽湖經銷商,通過策劃“廣場舞大賽”, 組織各個小區的廣場舞領舞老師,同時做產品活動,每次參與人數大概在1000人左右,一年下來舉辦了10場,平均每個月一場,參與人數達上萬人,產品銷量快速遞增,這是典型的“創造銷售”,而不是“等待銷售”,與只知道鋪貨促銷不知道戶外推廣的傳統經銷商形成鮮明區隔,我們把這類新型經銷商叫作“經銷企業家”——經銷商也能做品牌推廣,不再是過去的“搬運工角色”。
過去10年,我們希望經銷商一切行動聽指揮,指哪打哪最好,完全貫徹企業的戰略意志。但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切市場運作全靠企業的做法行不通了。
互聯網時代對企業最大的考驗是“快速應變”和“個性化體驗”,而一個全國性品牌是難以快速應變的,只有身在一線的經銷商能做到與市場脈搏共振;另外每個區域市場文化不同,有的地方廣場舞很流行,有的地方廟會有特色,廠家難以根據每一個區域市場制定不同的運作策略,所以必須推動經銷商轉型。
廠家為經銷商提供新策略、新方法、新工具,把市場運作和區域推廣策略的權力下放給經銷商,形成“企業總控,經銷運作”的新局面, 避免傳統的“終端靜態陳列廝殺”,有效降低市場費用,才能恢復經銷商的利潤空間。
注:本文刊載于《銷售與市場》雜志渠道版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