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官方最具沖擊力的新聞莫過于軍改,變以前的大軍區為戰區,給高級將領“減負”使其專門研究作戰,提高解放軍戰斗力,真正做到現代化戰爭的“戰之能勝”。
作為多年的咨詢顧問,理解白酒企業對社群營銷是多么的渴望成為下一個“小米”,或者像羅胖那樣輕松賣大米。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范例。大多酒企和規模經銷商做社群營銷還停留在“玩票”階段,讓手下某某某代管一下運作一下,缺乏運營思維,沒有專門組織,到最后硬是把社群完成了雞肋。
首先談運營思維,玩社群絕對不是建個群發個廣告就完事了;社群是把有相同“標簽”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共同探討、修正想法,形成共同信仰。
八十年代,街上出現一個“喇叭褲”,第二天遍地“喇叭褲”;但現在人特別是女人最怕的就是“撞衫”了,現在對于“小品牌”來說研究的是個性化,這是符合經典營銷理論的;區域性白酒企業真的需要往這個方向去做文章,而不是一味的鼓吹我有多少多少年、哪個大師親手打造等等;白酒未來一定會出現區隔與傳統的好看又有意思的產品,原因無它,就是傳統產品統治白酒市場幾十年了,早就“審美疲勞”了,這也是現在很多“一瓶定制”、“預調酒”、各類保健酒功能酒有市場的原因,無非就是滿足多樣性的潛在需求。
古語,人喊人連聲不語、貨喊人點手自來;所以有了“全聚德”、有了“狗不理”,這就是物美價廉的威力,對于白酒來說一定要堅持高品質加合適的定價加個性化,做到此三條贏未來基本不成問題。對于白酒企業來說怎樣做到“高品質”,其實就是堅持自釀而非一味的“調來調去”,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對于很多企業主來說一講到“個性化”就是另類的設計,其實這就是理解的大大偏差,“個性化”一定要從源頭做起,做到產品“口味”的不同,具有高識別度,也就是一口下去感覺就是不一樣,三口下去就讓消費者“叫好”,你還怕“好酒”之人不買單嗎!“個性化”另一個路徑就是“品味”不同,個性化設計不是另類、怪異、亦非過度創新,在相應的檔次上提升質感,講求色彩搭配,在眾多產品中一眼被認出來、抑或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就是談談專門運營社群的組織,組員中每個人都要能夠獨擋一面,組長需具有互聯網思維,最好是網絡原住民。這個部門后臺一定要硬,要幫助部門站在行業高度做頂層設計,統籌白酒營銷各要素,形成社群營銷系統方法論,在具體實施中逐步改進,強調“干中學、學中干”。
社群營銷做到以上兩點方可著手部署;社群營銷是個大課題,企業要有戰略決心,把社群營銷提升到戰略高度,長期堅持方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