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通常是無形的?柿艘人I了要吃飯,困了要提神。在農耕社會,干活渴了,向村民討水喝,或者是直接喝山泉;讀書困了,可以用“頭懸梁、錐刺股”來解決。在現代社會,人類發明了包裝水、功能飲料,這些常識最后轉換成了商品。偉大的公司的產品都是來源于常識,我們究竟該如何將常識進行商品化?
1、找到該行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常識沖突點
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常識也在變,變化的過程中就一定有沖突,每個行業都是。當快餐店用地溝油成為了常識,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需求與常識就形成了沖突,所以誕生了像回家吃飯這樣的家廚分享平臺。當難打車成為大部分都市人的常識,乘客趕時間的需求與常識形成了沖突,就誕生了滴滴打車這樣的打車共享平臺。當白酒的“大口喝酒”文化變成了“少喝點,喝好點”文化的認知常識,消費者的健康需求與常識就形成了沖突,所以誕生了健康白酒的品類。
我舉的都是些大公司的例子,再舉一個前段時間在青海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青海人飲酒量特別大,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散酒需求的比例非常高,但是這些年隨著散酒市場的混亂,終端商家為了利益,在不同的散酒罐里面裝同樣品質的酒,造成消費者形成了大部分散酒不靠譜的常識認知,但是消費者對散酒的品質需求卻日益高漲,所以某企業發現了這個沖突之后,經過多次研究測試,最終推出了分袋裝的散酒,解決了過去消費者不信任散酒的問題,半年時間銷售了將近一千萬,這也引起了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馬上進行了跟風模仿。
這里所說的商機,其實就是常識沖突點。
2、將常識沖突點轉換成概念或產品
曾以為,即時沖泡的奶茶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但是香飄飄提出了一個“小餓小困”的概念。最初,香飄飄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填補了冬季熱飲的空缺。但由于天氣、居住條件等因素的變化,冬季熱飲的需求量降低。后來,企業嘗試用“好喝”對接消費者的需求。但由于“好喝”缺乏獨特性,很難去打動新的顧客,效果不佳。
調研發現,大部分消費者會在有些饑餓、疲勞時飲用奶茶。比如,顧客早上通常在士多店和面包一起購買,市場的夜間與凌晨香飄飄杯裝奶茶銷量特別大,白領下午在辦公室會喝,的士司機也會用它頂餓解乏。香飄飄發現了這樣一部分人的消費習慣,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所以,之后就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
這是一個利用常識進行定位的成功案例。香飄飄把小部分人的常識——“喝奶茶頂餓解乏”,變成大部分人的常識——“小餓小困,喝香飄飄”。這中間的常識擴展所帶來的紅利是巨大的,它往往能使得企業爆發性的增長。
過去我從未分享過自己做的案例,經常會有讀者問我,是否可以用我自己的案例來講解下,這樣更有參與感。因為今天講到我最喜歡的“常識”,所以我決定與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我認為是一個利用常識進行定位的不錯的案例,希望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理解常識,不喜勿噴:
2014年冬,我曾為一個山東區域知名品牌做品牌咨詢,當時就是借用常識來進行品牌的定位。該酒企20年以來傳播著“厚道”這個詞,消費者只要一想到厚道,就會想起該品牌。但當我們問消費者“厚道”是什么意思的時候,消費者的回答的確很直接,“厚道”不就是“便宜”么。因為品牌認知低端,導致該品牌所能覆蓋的價位帶非常局限,也導致市場遲遲難以突破。
我們借用了一個當下大部分都市人追求的“慢”,尤其是通過一句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慢工出細活”,嫁接到酒上,把該品牌打造成一個追逐細節、關注品質和精雕細琢的品牌,品牌主張最后定在:“26道工藝,慢工出好酒”。這一定位,將過去企業的“厚道”進行了升華,從低價值向更高價值轉變。
一個好的傳播,通常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因為常識就是不需要解釋的,企業借用常識,轉換成與自身相關的概念或產品,一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將常識不斷的深入研究,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我也給大家兩點建議,讓大家更好的運用常識,來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