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以及區域強勢品牌和一二線名酒的擴張,很多區域性酒企的大本營市場,被其它品牌逐步地蠶食、占領,導致這些企業從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作為家門口的市場,肩負著企業“造血”的職責,不少的外埠市場仍依賴于本土市場的“輸血”方能拓展。所以,在這一領域內,企業必須實現利潤最大化、市場占有率最大化、品牌影響力最大化,才得以良性、可持續性地發展。理論上講,優秀的區域龍頭品牌,在本土市場最終要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目前絕大部分酒企都尚未達到這一目標(山西汾酒50%,衡水老白干35%,古井貢酒30%,牛欄山27%)。高占有、全價位、多產品,是保證大本營市場安全的三個基本法則,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必須做到絕對壟斷的地位,阻擊所有外來酒企的侵犯。那么,針對大本營市場運用何種策略和戰術,才能達到全面阻擊效果,是值得我們探討深思的。本文將從產品的價格維度,來闡述一下我對本土市場的防御觀點。
白酒競爭講究定價定天下,白酒的營銷其實就是價格的營銷。價格體系的設置,是影響白酒品牌市場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很多酒企恰恰卻忽略了這點。對弱勢的區域品牌來說,一般資源都比較有限,品牌的打造往往淪為一紙空談,所以產品線就成為了其最大的發展動力,真正的營銷還是聚焦到產品層面,以及對價格帶與設計的把握,說白了,弱勢品牌基本上就是在玩價格策略。區域性酒企大在本營市場運作,與外埠市場相比,占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必須給予高標準的要求,要將本土市場視之為消滅和驅逐競品的基地。在產品的價格策略上,可以采用全價位覆蓋、戰略產品定位、策略產品競爭三種模式,對競品進行全面阻擊,以保證市場的高占有率。
一、全價位覆蓋
1、中高端產品
隨著大眾消費的不斷升級,中高端產品由早期的政商務消費,逐漸向平民化消費轉移,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但高端白酒不同于一般性產品,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較高,茅臺、五糧液等一線名酒領銜高端,各區域品牌交錯割據。對于區域性酒企來說,在本土市場推出一款高端形象產品,有利于品牌的傳播,一來滿足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二來可以降低外來品牌的蓋帽定價風險。例如:四特酒的“東方韻”系列,在江西大本營市場樹立了中高端產品的典范,有效地阻擊了洋河等外省強勢品牌的入侵。
2、中低檔產品
中低檔產品為放量產品,主要的消費對象為工薪大眾階層,飲酒的頻率相對較高,但對品牌的認知度不高,屬于理性消費的類型。企業針對這一消費群體的特征,可以分坎級的推出10—20元左右的光瓶,以及20—40元不等的盒裝酒系列,聚焦主流價格帶,保持產品的性價比高于競品,滿足大眾消費者不同的價格需求,就可以成功阻擊外來酒企在這一價格帶的滲透。
3、腰部產品
腰部產品被大多數酒企定義為核心產品、戰略產品,是市場銷量最大、份額最多、利潤最高、同時又是投入占比最高的一款產品,主流價格帶為60—200不等。隨著政商務對高端白酒消費的減少,腰部產品成為當前市場主流的消費價位,備受酒企和消費者的追捧,各大酒企同時都加大了對腰部產品的投入,市場的競爭異常地慘烈。對于區域性酒企來說,在大本營市場,必須傾力打造一款代表企業形象的戰略產品,聚焦資源及人力的投入進行大肆突破,培育出一批核心消費者、核心終端,占據市場主導的地位。同時,以戰略產品的價位為中心,增加2—3款不同檔位的系列產品,保證腰部產品的完整性,給予消費者更多地選擇空間,以防備競品乘虛而入。
二、戰略產品定位
成也定價,敗也定價。正確的定價可以提升品牌地位,不合理的定價也會導致品牌地位的搖晃。一款或一個系列的產品的成功與否,往往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獲得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能否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占據市場主導的地位,其中價格體系的設置就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行業內因價格準確定位帶來市場地位大幅提升的現象隨處可見。例如:古井原漿的“獻禮”版在上市之前,年份系列遇到了巨大的市場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就在于價格體系的設置。“年份五年”的終端零售價最初定在168元,上市之初表現乏善可陳。“古井”在經過多家終端走訪和消費者調研后發現,168元這個價位超過了安徽市場主流商務宴請的價位,108元這個價位才是主流,于是開發“獻禮”版補充產品體系,終端零售價定在了108元。結果眾所周知,“古井年份原漿”在徽酒的強大陣營中脫穎而出,對競品形成高位壁壘,引導市場上的主流消費,在安徽大本營市場成功的阻擊了這一主流價格帶的競品。
白酒品牌的市場地位,很多時候“價”決定了“位”,這也是白酒行業最容易忽視的價位之道。以大本營市場為核心,要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那么該如何對戰略產品的價格體系進行設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