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商日漸理智,供貨商越發“清醒”
前幾年酒商飽受庫存積壓之苦,大量進貨的熱情降低,這令國外葡萄酒的供貨商對國內進口商的要求也在逐步降低,同時進口商對于經銷商的“任務制定”也更富彈性。據了解,當前國外的一些酒莊比如法國南部地區的酒莊對國內進口商的要求是:只需要六千瓶、三千瓶便可以拿到一個單品在中國的代理。“這幾年國外供貨商對中國市場的認識不那么‘天真’了,對中國進口商的起訂量標準有所下降,所以大家為了避免大量庫存,能夠少拿貨肯定不多拿。而經銷商從進口商那里進貨以前也許是百箱的起訂量,現在只要40箱。”廣州名臺酒業李總告訴筆者。
由此可見,雖然產品種類有所調整、增加,但是每個產品的庫存量在減少。熟悉這個行業的酒商如今都在確保周轉順利的前提下,保證合理的安全庫存。
合理庫存如何保證?
備多了壓庫,備少了斷貨,這是葡萄酒銷售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那么對于進口酒企業來說,到底應該怎樣管理庫存,科學備貨,才能實現在壓貨和斷貨之間的平衡呢?筆者通過與多家企業交流,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準確把握產品周轉周期,踩準節拍。
一般而言,葡萄酒的進口從下附訂單到最后到達進口商的倉庫需要兩到四個月的時間,其中包括一兩天的訂單接收時間,一個月的海上運輸時間,以及兩周以上的海關清關時間和最終的城市運輸時間等等,所以提前預測銷售需求非常重要。比如在春節旺季到來之前,酒商們大多在10月份甚至更早就開始備貨,以保證中間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貨物儲備。
浙江一家進口商告訴筆者:“進口酒的庫存周轉率一年大概平均在2~2.5次,通常銷售周期3個月,備貨周期3個月,酒商只要根據自身產品的實際銷售情況結合利潤率計算好,基本就不會有問題。”
二、成熟產品與二三線產品區別對待。
上文提到,都市麗人在產品管理上,實行433制度,本質上也是根據產品的銷售情況來定后面的生產進度。對于葡萄酒進口商而言,沒有產品生產一說,倒是有產品的提前儲備問題。相信每家公司都有暢銷成熟產品和“二三線”類產品。成熟產品往往上市時間比較長,有了穩定的銷量和固定的消費人群,而“二三線”類的產品要么是上市時間短沒有表現出成績,要么就是沒有形成市場。卡賽歐(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向筆者介紹:“卡賽歐旗下不同的產品進貨的周期是不一樣的,比如大哈尼是我們的核心暢銷品牌,每個月有相對固定的銷量,進貨周期和銷售周期比較可控,這個產品進入我們倉庫之后,很難超過一個半月就可以銷售出去了,經過這幾年的運作,我們已經掌握了它的市場規律,每年春節過后就會做出接下來一整年的訂單計劃,之后根據每個月的情況進行微調。而對于一些新進或者二三線的產品,可能需要在倉庫待上3個月、6個月才會賣出去,這樣我們也會把產品管理的周期放長一點。同時,在產品管理方面,如果一個產品經過兩個旺季銷售都沒有起來的話,我們就會考慮把它放入到迅速清倉的范疇,然后再引入新品,以保證庫存的科學健康。”
總之,庫存的管理與產品特性以及市場表現有很大關系,酒商們如果想要長期保持安全庫存和周轉順暢,還需要多摸索,多嘗試,準確把握各種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