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食品飲料板塊,尤其是白酒板塊持續下跌。食品飲料行業一直被視為熊市最好的防御板塊,白酒業又是食品飲料業中的明珠,為何連續大跌?中長期是否仍值得看好?
茅臺回應股價大跌
10月29日,有多達11只白酒股跌停,其中貴州茅臺(行情)開盤便“一字”跌停,并在10月30日繼續下跌4.57%。經歷了兩日股價大跌之后,茅臺在10月30日發布公告稱,公司目前生產、銷售正常,基本面沒有改變。全年預計,本公司能順利完成年度計劃并有望超額完成,可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勢頭。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2017年年報中,茅臺表示2018年的營業收入目標是較上年度增長15%左右,即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69.51億元左右。而今年前3季度,茅臺已經實現營收達522.42億元,與今年全年目標僅相差147.09億元。分析認為對比茅臺去年四季度157.67億元的營收,茅臺完全可以輕松實現年度經營目標。
針對三季報利潤同比下滑嚴重的問題,分析認為主要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前期利潤的基數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今年茅臺打款政策出現變化,經銷商無需提前打款,計入上市公司當期的收入、利潤相應受到影響。此前公司要求提前打款,經銷商為了資金周轉,便會提高終端銷售價格、加快產品周轉,相應帶來了高端酒市場虛假繁榮、秩序混亂等等問題。
其實,今年茅臺三季報已經顯示出其強勁的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49.69億,同比增長23.56%;凈利潤247.34億,同比增長23.77%;分析認為在面臨前期巨大基數的情況下,茅臺今年前9個月的表現可圈可點。
而市場需求方面看,申萬宏源在今年9月做的線上線下零售調查顯示,茅臺的終端需求仍然旺盛,價格中樞仍然維持在1800元左右。其調查顯示,茅臺線上普遍缺貨,線下得益于茅臺臨近國慶中秋放量,終端存量有小幅增加,但線下需求仍然無法被滿足。
白酒板塊緣何連續下跌?
經過2016年和2017年的大幅上漲,市場有觀點認為白酒板塊估值已明顯偏高,如今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市場對白酒銷量有一定程度的擔憂。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本周白酒股的連續下跌,一個原因在于對名酒增速持續性的過高預期。由于目前經濟增長趨緩,財富效應消失,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顯現,高端酒市場快速擴容機遇難再。同時源于前期高端擴容難將使2016年以來中高端量價齊升的邏輯遭到破壞,而股價的表現遠超前于基本面,前期由于高增速預期所引致高估值的戴維斯雙擊將成為雙殺。而持倉集中是另一原因。數據顯示,2018年3季度基金重倉白酒比重4.9%、環比略降0.3個百分點,但仍處2016白酒風起以來的持倉高位。
此外今年10月初有傳言稱消費稅或再臨調整,也對白酒行業表現造成影響。傳言稱中國高檔白酒將和游戲、煙等產業一樣進一步提高消費稅,以便為其他行業減稅留下空間。受此利空消息的影響,白酒板塊整體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市場恐慌情緒在次高端酒企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不過之后有中國酒業協會對媒體明確表示,“此次提高白酒消費稅屬誤傳”。同時,由于白酒公司產品結構更為優化,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優質企業的業績對消費稅調整彈性較低。
白酒板塊中長期仍被看好
食品飲料行業一直被視為熊市最好的防御板塊,白酒業又是食品飲料業中的明珠,板塊連續大跌是否意味著行業景氣的結束?
對此,市場普遍分析認為短期的股價調整并不改變優質企業中長期穩定向好發展的格局,而其中龍頭酒企茅臺的業績增速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去年三季度增速過猛,并不是產品滯銷,所以短期調整之后,中長期繼續向好依舊值得期待。
新時代證券認為,目前看,A股市場的結構性風險不斷暴發,板塊風險此起彼伏,前期有質押回購,現在有釀酒板塊大跌,機構資金紛紛出逃,慌不擇路,給市場帶來很大的風險,從走勢上看,這些股票的風險還沒有釋放完畢,后市還有一定的下跌空間,對市場還會有一定的沖擊,切記不可盲目去接空中飛刀。
華創證券認為,白酒方面,短期還將維持底部反復,中線價值趨于顯著,維持白酒周期逐步進入下半場判斷,高成長放緩,擠壓競爭加劇,主力品牌和產品用費用贏得更多市場,行業再次加速集中,短期增速調整放緩,其后步入穩健慢牛,建議用長線眼光看當下板塊價值。
中銀國際認為,此輪白酒調整與2009-2014年的白酒周期明顯不同。集中度提升的邏輯與消費升級的方向未變,2019-2020年白酒增速可能會放緩,但不會失速甚至下滑,同時企業和經銷商也吸取了上一輪周期渠道高庫存的教訓,相對而言庫存風險小于2012年。
安信證券認為,三季報是影響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預計板塊第三季度超預期難度較大,短期內難以扭轉市場對白酒景氣短期趨勢向下的判斷,但隨著板塊估值明顯回落,估值角度安全邊際逐步增強。
此外,也有分析表示只有待經濟預期和消費數據轉暖后,才可能會迎來估值提振。國泰君安指出,在經濟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團購客戶或將面臨消費調整,高端和次高端品牌白酒需求面臨的不確定性將明顯增強,落實至業績層面,預期可能繼續下修,因此對行業估值的合理性應謹慎看待。
本文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