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產基于市場需求或結構升級
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近期還曾對外表示,白酒行業的產能過剩仍是一個主要矛盾。
某赤水河沿岸中型酒廠的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3年前后,受宏觀經濟形勢下行、嚴控“三公消費”等政策影響,多家酒企銷售困難。而且伴隨前幾年擴產成果的大爆發,其所在區域除貴州茅臺能維系增長外,多家酒廠裁員、減產,稍有實力者尋求被收購,不少小酒廠直接關門大吉。
白酒業的產能過剩曾備受詬病。2011年,中國白酒產量已高達1025.6萬千升。而根據相關行業規劃,原本計劃“十二五”達到960萬千升。就此,某國內知名酒企內部人士認為,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及集中度低等問題依舊存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問題需警醒,不過,前述多家計劃擴產的酒企對應中高端酒產能已接近飽和。
以瀘州老窖為例,招商證券分析認為,瀘州老窖2015年的產量為19.12萬噸,預計國窖1573、特曲、窖齡(中高端產品)三者的產量累計不足1萬噸,且國窖1573的核心產能僅為3000噸,與同檔次的五糧液普五等差距較大,產能方面“欠債”較多。
瀘州老窖表示,前述30億募投擴產項目實施完畢后將建成優質基酒生產窖池7000口,并通過引入先進生產設備,逐步實現對落后產能的替代,提升公司在中高端白酒領域的市場占有率。
今年來,飛天茅臺酒價格飛升、市場斷供,與茅臺酒基酒產能未到儲存時效、不能及時生產有關。以其2016年銷售數據為例,貴州茅臺去年銷售茅臺酒2.29萬噸。而按照茅臺酒基酒一般至少儲存五年來算,對應2011年的生產量為3.00萬噸左右。加上部分用于做老酒儲存,茅臺酒的供應顯得較為緊張。
前述機構人士表示,茅臺作為白酒市場“一哥”,長年面對基酒產量瓶頸。該人士認為,“五糧液目前隨著下游需求打開、基酒消化難題弱化,出于對未來的良好預期進行了提前布局”。
部分酒企雖尚未達到產能天花板,但基于產品結構升級也選擇了擴產。
以沱牌舍得為例,其在2016年度還有高達21.75億元的等額庫存貨,截至2017年3月,其庫存基酒量也在10萬噸以上。沱牌舍得通過技改擴產,公司某相關負責人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產能擴張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產品線,與公司追求價值回歸、發力中高端市場的思路是一致的。其還透露,公司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對市場營銷的投入,且從目前的收入結構來看,公司對未來中高端產品的產能消化有信心。
2016年,沱牌舍得酒類產品營收為12.37億元,其中中高檔酒實現營收10.5億元,占前者的85%,同比上漲45.2%;低檔酒營收同比下跌21.81%。
郎酒則是基于其重點打造青花郎的新戰略增加了醬香白酒產量。
前述機構人士總結到,這一輪產能擴張分為市場需求型與結構升級型兩類。前者基于行業重新進入增長軌道后的市場支撐,后者則是出于行業調整后高端及次高端名酒優勢愈明顯的需要。
地方政策不再鼓勵盲目“做大”
圣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鄒文武曾對媒體表示,上一輪產能擴張除表現出盲目樂觀外,政企共推也是彼時的特征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以山東省和安徽省為例,2010年山東省統計白酒產量96.9萬千升,此后一路飆漲,2013年達到峰值131.7萬千升;隨后2014年、2015年、2016年逐步下滑,2016年產量112.64萬千升,三年時間減量20萬噸。而安徽省,2009年白酒統計產量為29.71萬千升,2010年猛漲到47.98萬千升,在2011年和2012年大幅下滑至40.77萬千升,兩年減少7萬噸。
目前,政府助推酒業發展的政策風向也已明顯轉變。
四川省近日發布《關于推進白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培育銷售收入超千億元企業1戶、超300億元企業1戶、超200億元企業1戶等。并且四川鼓勵白酒行業企業并購重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近年來,各白酒大省積極采取措施鼓勵本地酒企抱團發展。2015年,四川宜賓為了打造產區品牌,支持區域白酒企業成立了“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吸納28家中小酒企的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成都推出“宜賓酒”品牌及旗下6款白酒產品。
今年5月,貴州省仁懷市以仁懷市醬香酒白酒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為主體,提出“再造一個茅臺”,幫助當地中小酒企發展,打造醬香酒產區品牌。從追求“遍地開花”到“重點支持”,從“做大”到“做強”,地方產業政策對白酒行業發展的認知似乎有了進一步深化。
前述機構人士還表示,本輪產能擴張均是企業自發行為,而非外部資本助推,這也造成了只有擁有銷量支撐的酒企才會選擇在此時進行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