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進入“新成長周期”?
市場銷售良好,正迅速傳導到酒企身上。近來,洋河、貴州茅臺的系列酒均宣告提前完成全年銷售任務。
據報道,截至9月22日,茅臺醬香酒提前完成全年43億元的銷售任務,銷售額、銷量同比增長226%和153%。9月20日洋河股份已完成全年任務,中秋配額已經基本搶完。
基于銷售利好消息刺激,9月20日洋河股份股價一度沖擊漲停,領漲白酒股。國泰君安預計,催化劑帶動下,月底到10月初白酒行業有望迎來旺季行情。
8月底前紛紛出爐的各大酒企2017年半年報,更能說明行業回暖日益企穩——中報顯示,白酒板塊近八成企業業績向好。
茅臺集團、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9月初還在某次會議中給出了白酒業產銷兩旺的一組數據,他還給出了“白酒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成長周期”的論斷。
袁仁國援引行業數據稱,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共生產白酒683.5萬千升,同比增長6.6%,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1.68個百分點;白酒銷量685.3萬千升,同比增長6.48%,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1.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275.47億元,同比增長13.68%,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4.0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492.94億元,同比增長23.5%。
“整體而言,白酒業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度提升13.97%,這是行業調整以來的最快增速”。袁仁國說,近年來,國內白酒市場量穩價升,延續了2015年以來的向好態勢且提升速度明顯加快,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
水井坊(600779,SH)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達七成,公司方面亦認可“新成長周期”這一說法。水井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復稱,2015年以來,深度調整下的白酒行業逐漸蘇醒,白酒行業整體盈利狀況有所改善,出現了回暖跡象。同時,白酒企業通過主動式的變革,價格企穩,秩序穩定,行業理性成熟的狀態已顯現。
在體現經銷商信心的預收賬款方面,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預收款為310.6億元,同比提升39%。此外,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應收票據加賬款合計為208.5億元,同比減少13%。太平洋證券研報表示,該數據說明經銷商回款周期加快,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質量有所提升。
某機構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春節以前,不少機構還對白酒行業是否真正復蘇持審慎態度。但今年上半年白酒“淡季不淡”的狀態讓行業回暖更加明顯。隨著下半年旺季的到來,白酒行業發展有望再加速,其中茅五瀘的業績確定性較強,次高端優質酒企的業績彈性較大。
“長期看來,茅臺供不應求的狀態仍將延續,帶動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市場空間。高端白酒整體的騰飛則傳導式地拉動地方區域名酒等二三線白酒的增長,水井坊、汾酒等中期業績增長就是該趨勢的例證。”該分析師補充道。
對于行業是否已進入新成長周期,沱牌舍得總經理李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行業向好,公司分品牌運作,業績不錯。沱牌舍得董事、銷售公司總經理吳健認為,高檔產品目前量價齊升,這可能跟消費升級,以及細分市場各個品牌做的努力分不開。他判斷,今后在幾個比較重點價格段的產品,價格仍會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八十、一百二、兩百、四百、八百等價格段的產品,今年上半年都是風口。我認為今后兩年,還會維持這樣成長的趨勢。”吳健判斷。
消費升級帶動行業增長
如袁仁國所言,“白酒業已經進入新的成長周期”。“新”,一方面體現在白酒市場重回高增長;另一方面,行業亦呈現出與上一個黃金十年(2002~2012年)不同的特點。
8月,貴州曾出臺“史上最嚴禁酒令”。該禁令一出臺,也曾引得白酒板塊下挫。雖股價表現震蕩,但無論是從市場表現還是企業反應來看,“禁酒令”與彼時嚴控“三公消費”帶來的沉重打擊已不可同日而語。
白酒行業此番能扛住“禁酒令”的沖擊,與深度調整后的白酒消費主導因素已由政務消費轉向商務與民間消費密不可分。券商數據稱,目前白酒行業三公消費占比已從39%大幅下降至5%,禁酒政策對白酒行業影響極為有限。
水井坊認為,白酒行業渠道終端的管理正從過去粗放式管理逐步走向精細化,從原來一味地將終端全權交予總代到現在廠商共建終端,不斷加強對市場的把控力。同時,以個性化定制、品牌連鎖、專賣店等為主導的新型渠道模式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傳統渠道的有力補充,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招商證券研報表示,高端白酒漲價是由需求改善拉動,中檔白酒漲價是企業改善渠道利潤的營銷策略,二者均是由于白酒消費需求復蘇和行業轉暖所致。在企業和渠道均有更大利潤空間后,白酒行業未來幾年的加速增長值得期待。
白酒行業整體向好的同時,行業分化也在加劇。業內近兩年的一大觀點是,弱復蘇、強分化。
所謂弱復蘇,是指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及集中度低等問題依舊存在,整合仍將繼續,未來保持低速增長或成常態。同時,消費總量也并未出現大幅提升。而強分化指隨著消費升級和品牌傾向的加強,白酒消費越發向中高端和高端品牌集中,營收和利潤增速較快,但中低端酒企處境依然艱難,盈利能力不容樂觀。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貴州茅臺以112.5億元凈利成為18家A股白酒企業之最,占白酒板塊總利潤261.71億元的46.02%;五糧液、洋河股份及瀘州老窖則占40.50%份額。行業超八成的利潤“蛋糕”已被四巨頭共享。
前述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白酒行業,這種“強者恒強”的局面從2013年左右就開始顯現。以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及瀘州老窖為代表的強勢企業在行業不景氣時有較強資金實力支撐,行業復蘇時又有強大品牌背書及長期積累的渠道優勢,加之消費升級是不變的長期趨勢,低端或區域不知名酒企的生存環境將愈來愈惡劣。
中泰證券研報亦表示,在一線白酒及次高端白酒享受這輪行情利好時,部分三線中小酒企卻受到強勢對手的市場擠壓,我國白酒行業分化成長趨勢持續強化。今年第二季度,一二線名酒業績普遍超預期,基數較小的次高端酒表現最為搶眼,而百元以下的三線地產酒增速環比普遍下滑,部分酒企甚至出現負增長。
對行業發展態勢,沱牌舍得營銷公司總經理吳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酒行業仍處于整合階段,今后在某些大區域或價格段仍將出現巨頭壟斷情況,全國性品牌和區域性強勢品牌將形成十到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