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行業:復蘇看白酒,白酒看高端
釀酒行業萬億規模級別,白酒收入貢獻超六成、利潤貢獻超八成
釀酒行業營業收入2004年以來保持較高的增長,直至2011年見頂(YOY33.18%),2014-2015年筑底(YOY5.85%~5.34%),2016年開始復蘇(YOY6.27%)。為什么我們在釀酒行業中需要重點關注白酒?因為從國人酒類消費的結構上來看,主要以白酒為主(超六成),啤酒為輔(不足兩成);葡萄酒、黃酒占比較低。白酒、啤酒主要依靠自產,葡萄酒、洋酒主要依靠進口。白酒企業的強力復蘇,極大帶動了整體釀酒行業的復蘇,而且利潤的增速快于收入增速,白酒企業實現了盈利能力的回升。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2017-2018年收入總量下滑至9239.57億、8122億,但統計局的同比指標為上升,分別增長10.45%、10.2%,主要是由于統計的數據僅限于當年的規模以上企業,那么也就是說中小企業在退出,產能在出清,頭部酒企的集中度大幅提升。
具體看各品類在釀酒行業中的占比,可以說中國釀酒的行業就是白酒行業。白酒自2004年至2011年份額持續上升,其后保持在59-62%的市場份額,2018年再次向上突破;啤酒份額持續下滑,葡萄酒、黃酒份額保持較低水平。
仔細拆分來看,2018年白酒銷售收入5363.83億元,占比66.04%;啤酒銷售收入1474.52億元,占比18.15%;葡萄酒銷售收入288.51億元,占比3.55%;黃酒銷售收入167.45億元,占比2.06%。而利潤總額進一步向白酒集中,2018年白酒行業利潤總額1250.5億,占比84.7%;啤酒、葡萄酒、黃酒占比僅為8.25%、2.07%、1.17%,且呈下行趨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白酒:高端引領行業復蘇,產銷下滑,營收回暖,集中度提升
白酒行業2011年營收增速見頂,政務消費因政策影響大幅收縮,消費占比由40%壓縮至5%,團購渠道受影響較深;與此同時個人消費占比提升至45%,白酒進入個人、商務消費者主導的時代。白酒行業經過幾年的陣痛期后,2014-2015開始筑底,并于2016年帶領整體釀酒行業復蘇。
2017-2018年白酒行業市場規?偭肯禄幠R陨掀髽I統計口徑下卻同比增長,預示著頭部企業集中度的大幅提升,中小企業退出。2017-2018年CR4持續突破歷史新高,分別達到21.5%、28.79%,其中高端酒收入占比九成的貴州茅臺(900.000, -5.30, -0.59%)份額提升最為明顯,2017-2018市占率分別為10.8%、14.39%。
白酒銷量、產量的2017-2018年總量均出現急速下滑,但是收入、利潤迎來復蘇,主要是由于高檔白酒的提價,高端、次高端白酒的復蘇。高端酒對于產、銷的貢獻不如中低端,且需求旺盛的高端酒出現短期的產能不足,進一步壓低產、銷量,如貴州茅臺設計產能利用率連續兩年2016-2017超過100%。按照商務部數據,2018Q4高檔白酒的價格已經回收至1043元,從最底部反彈超過33.7%,對白酒行業復蘇起到決定性作用;與之對立的是中低檔白酒呈現窄幅震蕩的格局,區間在140-160元,且沒有明顯趨勢。
啤酒:行業規模負增長,產品難以提價
啤酒2009-2010年營收進入短期調整,2011年為復蘇高點,其后進入低增長或負增長,2017-2018年營收總量再度下滑,規模以上同比增長,中小啤酒企業同樣面臨產能出清,整體復蘇程度不如白酒。罐裝啤酒的價格方面未有明顯變化,對行業提振有限,價格震蕩區間為3.95-4.15元,與中低檔白酒情形類似。
啤酒產量數據趨勢與營收基本吻合,2007年開始陷入周期波動,2011年為復蘇高點,2014年至今陷入長期低增長或負增長。
葡萄酒及其他:葡萄酒進口數據優于國產
葡萄酒產量2012年總量見頂,其后持續收縮,收入2016年總量見頂,2017-2018年斷崖式下滑。但是進口數據仍有不錯的增長,2018年進口金額39.12億美元,YOY9.04%,預計是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品牌認可度不高。
進口品類中以烈酒的成長性較為突出,2017-2018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2018年總金額10.52億美元,超過啤酒(9.04億美元)位列第二。
黃酒規模體量較小,穩步增長,近期2017-2018年營收規模也出現實質下滑。
酒類流通:多層經銷,直供興起,渠道融合.
產業鏈:多層經銷體系逐步打破,經銷商面臨渠道扁平化考驗
釀酒行業經歷多次變化,酒類流通不同類型的經銷商也在不斷適應市場。尤其是2011-2012年的大拐點上,公務消費下行,團購渠道嚴重收縮,零售為主的經銷商趁勢反超成為主流,擁有大量零售網點的連鎖酒業形成渠道品牌效應。同時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滲透,渠道扁平化趨勢明顯,新型零售商如電子商務、O2O電商等迅速崛起。酒企自建電商平臺、直營店試圖直接對接消費者,一級經銷商仍憑借終端渠道優勢占有一席之地,中間渠道環節則受到較大壓縮。
中國酒類流通最早由國家統籌計劃供應,直至20世紀末期,逐步轉向市場配置,大致形成酒企設立總經銷商,總經銷發展二、三級經銷商的經銷體系。經銷商得到發展后,憑借強大分銷網絡獲得談判實力,酒企難以控制品質和流通,渠道有一定失控,出現抬價、串貨、假貨等嚴重的市場秩序問題。隨后2005年迎來酒類整體行業的黃金時期,酒類銷售終端呈現多元化并受到重視,包括餐飲、商超、名煙名酒店、專業連鎖店、專賣店等;經銷商的服務變得專業化、產生規模優勢、渠道具有品牌效應,典型代表有銀基集團、華致酒行(32.440, 1.04, 3.31%)、名品世家等。酒類電商等新型渠道開始培育,如酒仙網、也買網,令渠道縮減、價格透明。2012年以后,公務酒類消費大幅縮減,個人、商務消費崛起,零售為主的經銷商安全過冬,批發為主的經銷商面臨艱難轉型。酒類流通渠道進一步扁平化,線上線下渠道融合,酒企、經銷商開始自建電商平臺、試水O2O,如茅臺云商、洋河1號、五糧e店等;酒企及大型經銷商開始進駐天貓、京東、垂直電商。垂直電商業態進一步發生變化,全面轉型O2O以突破電商瓶頸,壹玖壹玖、酒仙網等平臺成為頭部企業。2017年以來釀酒行業的復蘇主要集中在高端白酒,貴州茅臺、五糧液(101.930, -1.20, -1.16%)量價齊升,其他酒企追隨提價,行業集中度 提升。酒類電商的高速發展帶動價格透明化,促使酒企、經銷商積極加強渠道建設,消費者主導市場的力量進一步加強。渠道扁平化令酒企收益,但也致使經銷商陷入嚴峻考驗的境地,例如1)頭部酒企業績增速高,經銷商則增速低甚至出現虧損;2)大型經銷商直接面對終端渠道或消費者,中小型等二、三級經銷商面臨退出。
目前酒企仍然主要以多層經銷的體系為主,大趨勢上層級在不斷減少,在此基礎上開啟電商化進程。短期來看,酒企直接對接終端渠道、消費者存在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等問題,對經銷商仍有依賴,大型經銷商有一定話語權,電商進程相對緩慢;長期來看,渠道進一步扁平化是各大酒企的戰略方向,酒企本身將獲益匪淺,對經銷商來說是嚴峻考驗。
目前線下自營門店、電子商務都是較好的直供終端,部分酒企已在O2O方面率先實踐:洋河股份(115.160, -0.22, -0.19%)手機app“洋河1號”與海量線下零售網點合作,五糧液鋪設自營門店“五糧e店”。
酒類流通進入電商時代后,京東憑借自身強大的經銷能力、平臺品牌效應,持續占據酒類電商份額第一,以及躋身可統計大型經銷商排名第一;隨著電商獲客成本、物流成本的大幅提高,同時酒的品類特性對網購提出了挑戰,京東、酒仙網的純電商模式陷入成長瓶頸,部分垂直電商采取O2O方式突圍并迅速搶占市場,如壹玖壹玖、酒便利。部分傳統經銷商也進行了電商轉型,如銀基集團、華致酒行、名品世家,憑借傳統線下渠道優勢,打通線上較為順暢,短期發展的重點仍在線下。我們預計垂直電商有望在各渠道中脫穎而出,消費者對O2O的模式將更加依賴,并且酒的品類特性相比其他商品更需要O2O:
垂直電商的頭部企業酒仙網、壹玖壹玖均采取低價策略搶占市場,而從其他多元的高毛利收入盈利。其中壹玖壹玖的直管門店模式采取供貨“0價差”策略,完全讓利當地經銷商,能更好地實現跨區域擴張。O2O的實現已經非常便捷,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的普及,打破了線上線下的界限。線上獲客成本是線下3倍,流量競爭進入紅海,O2O符合企業控制成本、多渠道擴張的商業邏輯。外賣平臺、快遞柜的普及延伸了物流觸角,為酒類O2O垂直電商提供了超強流量平臺。酒的品類特性包括易碎、即飲需求、假貨多等問題,相比純電商的物流模式,O2O線下門店就近配送,如20分鐘送達服務,可大幅提高送貨的時效性,降低破損率,節約物流成本。中高端酒假貨泛濫,在經銷商、物流、零售商任一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門店自營配送或門店自提模式,可有效緩解假貨問題,給予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圖譜:80后成為白酒消費主力,超市渠道占比最高,電商渠道份額上升
除了產業鏈渠道的扁平化趨勢,消費者群體和偏好也在發生變化。首先是中產階級財富大增,高端酒獲得群眾基礎,復蘇更快;80后接力成為白酒消費主力,但90后等年輕一代尚未形成傳統白酒文化,對洋酒、葡萄酒接受程度高;渠道上超市仍然是主要的銷售終端,電商份額在持續上升。
中產階級財富總額超越美國
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奠定了高端酒水消費的基礎,雖然橫向對比中,人數占比與美國、日本尚有差距,但中產階級總財富的金額已經實現超越,人均差距亦有所縮小。根據CHFS 2015年數據,中國中產階級財富總額達到28.3萬億美元,成為高端消費主力。
80后成為消費主力,對白酒偏好中性;90后偏愛洋酒,厭惡白酒
按年齡分布來看,80后步入30-40歲階段,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成為酒類消費主力。尼爾森2017年數據顯示,白酒消費中80后占比42.1%,位列第一,預計在整體釀酒行業中比例類似。線上數據同樣驗證了80后消費的實力,2016年天貓線上酒類消費(全部酒類)80后占比44.36%,其次為70后22.56%、90后20.8%。
線上消費的各品類份額與此前釀酒行業收入的整體情況有所區別,白酒、啤酒占比下降至47.53%、9.26%,葡萄酒上升至29.94%,說明部分白酒、啤酒消費偏重線下,而葡萄酒更偏好線上渠道。
各年齡段的品類偏好也差異巨大,消費主力80后對白酒保持中性態度,最喜歡啤酒,其次是洋酒。60后、70后偏好傳統的黃酒、白酒,與養生、消費習慣相關。90后消費習慣大有不同,最愛洋酒、葡萄酒,追求個性化,對新事物接受程度高,對傳統的白酒、黃酒較為厭惡。若白酒的傳統酒文化未能有效滲透至90、00后,那么未來釀酒行業的整體格局將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酒企正在嘗試白酒年輕化。另一方面也許是90、00后尚未達到品嘗白酒的年齡階段,從80后已經接力60、70后成為白酒消費主力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與財富的累積,90、00后的消費習慣也可能隨之變化。
渠道選擇:超市/大型賣場銷售占比最高;電商偏好年輕化,份額持續提升,葡萄酒線上滲透率最高
各年齡段對終端渠道的偏好也有所不同,按照常規邏輯,越年輕的人群對新型渠道接受程度越高,所以可以看到70、80、90后對電商的偏好高于50、60后,但是總體來說,電商渠道在酒類消費中偏好程度較低。綜合型零售渠道超市、便利店仍是主流,80、90后對傳統門店渠道如酒類專賣店、廠商直銷店接受程度不高,這對經銷商的門店體系提出挑戰。
具體到烈酒(白酒為主)、啤酒、葡萄酒各品類在渠道中的銷售情況,我們發現結構上與消費者偏好大致吻合,如超市/大型賣場銷售占比在各品類均最高,主要不同之處在于便利店偏好程度高,但銷售占比極低。
烈酒渠道格局較為穩固,超市/大型賣場占比2010-2016持續在70%以上,2017年跌破70%至67.1%,專賣店保持在17%左右的份額,小型零售網點7%左右;電商占比持續高速增長,最新2017達到7%。
啤酒渠道沒有專賣店,小型零售網點2010年占比超過50%,但此后迅速下滑,近期在40%左右,而超市/大型賣場占比由40%不到提升至45-46%左右;電商份額占比與烈酒趨勢類似。
葡萄酒專賣店銷售占比穩定,在16-17%;超市/大型賣場占比由60%下滑至2017年的52%,小型零售網點由18%左右下滑至不足10%,主要受到了電商的大幅吞噬。電商渠道份額上升速度較烈酒、啤酒更快,2017年已經超越專賣店成為葡萄酒第二大銷售渠道,這在此前天貓數據已經得到驗證(葡萄酒在全品類的線上份額比線下份額高)。
我們再仔細拆分專賣店、電商,即O2O的兩個終端的銷售占比:烈酒、葡萄酒專賣店份額穩定,各品類電商份額穩步上升,葡萄酒電商成長性遠高于烈酒、啤酒,烈酒電商份額2017年超過啤酒。隨著O2O的深化,自營直供類型的專賣店擴張,電商+專賣店的合計份額還將提升。
地域差異:白酒在中原、西北,葡萄酒、洋酒在南方及沿海
全國各地對各品類的偏好程度也有不同,天貓線上數據也符合我們的常規認知,即南方、沿海對進口品如葡萄酒、洋酒偏好程度高,白酒消費則主要集中在中原、四川等地。啤酒消費相對均勻分散,黃酒消費主要集中于傳統消費、生產區域。
酒類流通1.2萬億市場規模,電商滲透率將突破8-9%
我們根據釀酒行業的市場規模,在此基礎上假設一定的全流通渠道的毛利率(白酒45%,啤酒24%,葡萄酒49%,黃酒43%,其他16%),并根據各行業的景氣周期在各年份進行微調,推算得出2017年酒類流通總市場規模約為1.27萬億元,YOY -3.21%,預計2018-2019年保持在1.1-1.2萬億的穩定水平。
我們再根據Euromonitor各品類的電商渠道占比,推算酒類電商的市場規模,2017年約為840億元,YOY41.1%,2018-2019年有望突破至1000-1100億元;對應2017年電商滲透率6.62%,未來兩年有望突破8-9%,對比2017-2018年統計局社零網購滲透率15-18.4%,酒類電商滲透率仍然偏低,未達到平均水平,隨著O2O模式的深入,還有提升空間。
根據京東研究院數據,2017年京東在白酒線上銷售市占率53%排名第一,預計包括了自營以及平臺銷售額;其他垂直電商、酒企自建電商份額,歸類于天貓、其他、部分京東平臺份額。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2017年天貓全部酒類GMV為75.3億元,YOY 24.10%。假設天貓酒類整體市場份額與天貓白酒市場份額接近,以24%計算,2017年酒類電商全行業GMV約為314億元,遠低于Euromonitor數據推算出來的840億,可能是由于1)天貓銷售了更多的葡萄酒,白酒份額比例低,推算數據低估了酒類電商全行業GMV;2)Euromonitor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數據高估了電商份額。
從零售角度看白酒企業:國企營銷市場化,傳統經銷體系盤根錯節
我們首先以白酒行業中的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71.080, -0.92, -1.28%)為例,看各大酒企的經銷體系和營銷策略:目前傳統經銷體系盤根錯節,模式上略有差異,并開始加大直供渠道的建設,試水電商;本質上四家酒企都是國企背景性質,但同時也通過經銷體系的構建,不斷注入市場力量,在銷售層面出現民營市場化的局面;在發展直供渠道上,因為由公司直接經營,反而出現發展緩慢和僵硬的情況。
貴州茅臺:扶持與掌控平衡,與經銷渠道共生互利
貴州茅臺的經銷體系最為完備、營銷網點數量最多、地域覆蓋最廣,網點總數達到3140家(數據源自官網經銷商名單),其中總代理31家、特約經銷商413家,相當于茅臺的營銷中心,在國企體制下將營銷完全市場化;線下門店共1239家,主要為經銷商開設的專賣店,茅臺也在積極開展自營店建設,目前已有39家;非門店經銷商1901家,除批發外亦可作為零售終端,因此對于消費者的覆蓋非常充足;另外設有專門用于配送的電商門店4家,形成一定的O2O雛形。
茅臺有效控制了每家經銷商的規模,注重中小型經銷商發展,保持廠家的主導地位;同時與經銷商進行深度綁定,品牌策略上為經銷商保留了較大的盈利空間(廠商指導零售價大幅高于出廠價),即使終端價格大幅回調,也能保持雙方的合理利潤。這也可以看做是將營銷費用的一種外包。
部分強勢經銷商,如總代理、或其授權的二、三級經銷商,依然有一定話語權,可能出現抬價、囤貨、串貨、假貨等問題,茅臺對此也比較強勢,采取取消代理權、限制配額等一系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