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訊 茅臺集團能否在2019年突破千億營收還是未知數,但貴州茅臺(SH.600519)股價突破千元,成為中國股市首個破千的股票已經近在咫尺。
4月11日,貴州茅臺以948元/股,接近平開的姿勢開盤,雖距離千元只差約5.48%的漲幅,但開盤后一路下挫,最低跌至905.55元。截至收盤,報925.2元/股,下跌2.4%。結束了連續5天的上漲態勢。而千元股價紀錄,雖然看似只剩一步之遙,卻略有些步履沉重。
如何看待茅臺股價近期的表現?記者撥打貴州茅臺證券事務代表電話詢問此事,對方回應,對股價變動一事不作評論。
另有資深投資者在4月10日向記者表示,“茅臺在最近幾個交易日內,出現兩個向上的跳空缺口,顯示市場對其頗為看好。但通常來說,跳空缺口三天之內會有所回補,若不回補,則說明股票非常強勢。”
而酒業分析師蔡學飛也認為,在4月11日滬指擊穿3200點,多數板塊表現低迷的背景下,懷疑氣氛帶來的茅臺股價階段性回調是正常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千元之辨
事實上,茅臺股價此前的“強勢復蘇”已持續半年。
據記者梳理,回溯茅臺的股價,在去年10月底,由于第三季度的單集營收和歸屬凈利增速只有個位數,顯著低于市場預期,茅臺股價在數個交易日連續重挫,并于10月30日下探到509.02元,創當時近一年的新低。
不過,邁入2019年后,受到A股整體大盤走強和釀酒板塊的火熱情緒影響,茅臺股價3個多月來穩步上升,整體幅度達到6成。其中,在3月4日,以時隔9個月之久再次突破萬億市值。3月18日,股價則再創新高,突破800元/股。
3月28日白天,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曾于博鰲亞洲論壇上“劇透”,稱茅臺年報的“數據會很漂亮”。當日晚間,茅臺發布2018年報,日均凈利近1億元。而茅臺股價在當日收盤前已再次突破800元。年報發布后,中信建投將茅臺股價預期調至1000元,高盛將目標價上調至1016元。而茅臺也在3月29日大漲5.85%,站上850元高位。
4月4日晚間,茅臺發布2019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同比增長20%,歸屬凈利增長30%。對比2018年的數據,可以得出,茅臺2019新一季度的營收為221億元,歸屬凈利110億元左右。意味著茅臺的歸屬凈利在2018第四季度首次突破百億后,環比繼續增長創下新高。
受超預期業績影響,摩根士丹利將茅臺目標價從890元上調至990元,高盛則再度上調目標價至1033元。清明假期一結束,茅臺于4月8日開盤強勢沖高至900元。并在昨日以近950元的高價收盤,茅臺何時破千,正式被提上日程。
不過,相比于外界對茅臺的追捧,茅臺內部卻有些“如履薄冰”的氣氛。
據茅臺官網,3月29日,李保芳在海南表示,“市值出現多個上萬億紀錄,茅臺首先要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其同時坦言,“我們也想提醒投資者,理性看待茅臺的萬億現象——對茅臺股票的過度追捧,對我們來講,也是壓力很大的一件事情。中國還有不少值得投資的優秀企業,可以選擇的范圍很廣。對于‘萬億現象’,希望各界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風。”
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表示,“茅臺股價的上漲,是市場整體泡沫快速積累下的效果。茅臺內部與其關注股價,不如考慮如何解決茅臺酒的供求失衡問題。”
千億之問
事實上,李保芳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就曾直言,“茅臺現在全年的產量只有6000多萬瓶,也就只能滿足6000多萬個家庭喝一次。從現在到未來,茅臺酒都是一個稀缺資源。不是消費者想喝就可以多生產。目前賣的酒只能滿足市場1/3需求,將來市場的供求關系不會改善,滿足率只會降低不會提高。”
根據茅臺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兩份生產經營公告,2018年度生產茅臺酒基酒約4.97萬噸,系列酒基酒約2.05萬噸。2019茅臺酒銷售計劃為3.1萬噸,較去年增長3000萬噸。有分析認為,增加的銷量,“將加大自營和直銷渠道的投放,無意對于業績提升大有裨益。”
根據茅臺2018年報,其當年直銷酒類2371.68噸,同比減少35%。銷售收入43.76億元,下滑3成;而批發代理渠道一年銷量5.986萬噸,同比增長6%,收入691.8億元,恰好增長3成。無論是銷量還是收入,區域性經銷依然是茅臺的主要銷售模式。
但或許是為了遏制直銷渠道的疲弱,茅臺在2019年主動向直銷自營渠道進行資源傾斜,實屬意料之中。畢竟,茅臺渠道端的整合,一直是其近期的改革重點。
根據茅臺2018年報,其新增經銷商627家,同時減少608家,減少的經銷商中,有437家負責銷售茅臺酒。而據媒體公開報道,茅臺在去年2月和4月,就曾以“哄抬價格”、“擾亂經銷秩序”為由對30余家經銷商處罰。
如此“鐵腕治理”,沈萌卻有不同看法,其向記者表示,“茅臺酒的供求失衡,是茅臺產量控制決定的。但茅臺卻將原因歸咎于經銷商串貨。”
事實上,除了一瓶難求的茅臺酒,茅臺系列酒也在渠道瘦身之列。去年5月,茅臺醬香酒發布通知,由于浙江、上海等地的部分經銷商違約,將對17家經銷商進行保證金扣除、計劃量削減的處罰。
去年11月,李保芳在2018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上提到,作為達成茅臺“雙輪驅動”的系列酒業務,應當實現非均衡發展。其中,“經銷商要不搞平衡不搞照顧。這幾年發展的經銷商參差不齊,有一些人的業績很差,還是要有退出機制,不好的要退出。”
根據茅臺2018年報,其系列酒業務年營收80.77億元,同比增長39.88%,增速高于茅臺酒近15個點,但營收依然只有后者的12%左右,二者體量懸殊巨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茅臺對于系列酒的品牌開發態度亦呈收緊態勢。根據茅臺官網,去年11月,對于茅臺保健酒業公司,茅臺高層提出要“力爭用2-3年時間,逐步實現由白酒貼牌銷售為主向健康酒類自主品牌銷售為主的轉變。”
今年2月,茅臺發布《茅臺集團關于全面停止定制、貼牌和未經審批產品業務的通知》,宣布全面停止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各子公司定制、貼牌和未經審批產品所涉業務。其中尤其點名,白金酒公司手中原有的茅臺集團知識產權將被收回,生產業務也由保健酒業公司接管。
3月17日,茅臺官網發布消息,稱各子公司在定制、貼牌和未經審批產品清理工作上,執行力強、執行效果好,已初見成效。
用“減法”改革,茅臺的目標卻一直在做加法。根據年初的生產經營公告,茅臺股份計劃2019營收增長14%,即達到839億元。而去年年中,李保芳在茅臺的一次戰略研討會上表示,茅臺集團在2018年實現900億收入已無懸念,2019年將全力沖刺千億。
短期內大肆“揮砍”定制貼牌業務,是否會影響今年的千億“大計”?記者多次撥打貴州茅臺官方電話詢問此事,但均未能接通。蔡學飛則認為,“理論上說,清理子品牌,有利于維護茅臺形象,其整體溢價能力也會提升。但短期內確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業績波動。”
結語
“因為許多地方買不到茅臺酒,茅臺人身上有很多的霸氣,我希望把這個霸氣消除掉。”半個月前的博鰲論壇上,李保芳這樣謙虛誡勉。而從二級市場的強勢表現看,茅臺的確有資本威風凜凜。
但在去年11月,外界對茅臺三季報發出一片質疑聲時,李保芳則喊出“茅臺的精神狀態,一定是跳起來摘桃子,不會坐著等”的豪言。
如今,在股價即將沖破千元的高光時刻,茅臺又能否拿出與之相配的實績,在子品牌開發上大而不臃腫,在供應熱度上走高而不傲慢,是一時風光外,更具“高處不勝寒”意味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