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對于今年有可能“陸續提價”的啤酒行業,是否在資本市場上走出全年上漲行情?潘紹昌對此持謹慎意見,他認為即使啤酒產品提價,但在單價升幅方面并不像白酒那樣明顯,“即使啤酒提價后銷售額和利潤有提升,但相比動輒漲價百元的白酒來說,影響沒有那么大,短期內也很難出現突破萬億市值的個股”。
從歷史數據來看,2012年至今,啤酒和白酒在產量、銷售總額及龍頭公司都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
南都記者綜合國家統計局、中國酒類行業協會等多項公開數據發現,在白酒方面,2012年至2014年,其產量從1153.16萬千升上漲至1257.13萬千升,增長率在2014年收窄為2.75%;銷售額方面雖由4466.26億元上漲至5258.89億元,增長率在2014年收窄為增長4.8%。但從2015年起,白酒就迎來產量、銷售額“雙漲”的態勢。2015年至2016年,白酒產量雖然呈現個位數增長,分別為5.07%(1312.80萬千升)和3.23%(1358.36萬千升),但銷售額卻“走出波谷”分別為5.7%(5558.86億元)和10.2%(6125.74億元)。而在2017年1至10月,全國白酒產量為1048萬千升(同比增長5.6%),總銷售額為4834億元(增長15.5%)。
在此期間,白酒龍頭企業也明顯復蘇,貴州茅臺2015年營收和凈利(扣非后)增幅分別報3.44%和0 .62后,憑借提價等一系列措施達到營收和利潤大幅反彈,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和凈利增59 .40%和60 .12%;五糧液營收和凈利在2015年止跌后又走出一波上漲,去年前三季度營收和凈利分別增24.17%和37.38%。
相比白酒“止跌反彈”,啤酒行業則出現連年下滑。從2012年至去年1-11月,產量從4902.0萬千升短暫上升至5061.5萬千升(2013年,漲3.25%)后,每年出現持續下滑,去年1至11月產量4175.4萬千升,同比下滑0.1%。而就總銷售額上,啤酒從2013年從9.27%的9.27%的增長率,下滑至2016年的-1.29%。
啤酒龍頭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扣非后)走勢伴隨行業走低。以青島啤酒為例,南都記者查閱該公司年報發現,自2013年營收和凈利分別增9.73%和12.64%后,2014年出現增長收窄(2.68%和0.94%),而2015年(-4.87%和- 37.02%)、2016年(-5.53%和-22.16%)均出現負增長,但在去年前三季度,青島啤酒營收和凈利出現反彈(1.51%和21.83%);而燕京啤酒也在2013年營收和凈利增5.49%和16.06%后則是連年下跌,其中在2014年至2016年凈利呈雙位數下滑,2017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收和凈利分別為-1.72%和-15.58%。
業內人士認為,白酒因政策等相關規定等在2013至2014年進入調整期。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一線白酒品牌經過盤整后在去年迎來業績、利潤和股價“三豐收”。業界也預判,啤酒行業在去年后也走出“低谷”,尤其自青島、燕京和華潤雪花等巨頭提出產品漲價后,屬于啤酒的“拐點”也已到來。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此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啤酒行業漲價窗口已經打開,而拐點也從今年開始體現。在目前啤酒行業呈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行業開始對啤酒產品從求“量”轉變為求“質”,因此“整體而言對行業是一大利好”。
提價影響力不如白酒
雖然啤酒走勢與白酒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對于目前正在走出拐點的啤酒行業,是否可通過漲價帶來業績、利潤和股價大幅上漲的可能?對此方剛解釋,從單價而言,啤酒單價遠低于白酒,即使上調價格后單價依然較低,且啤酒漲價的頻次和幅度遠低于白酒,“例如茅臺一年內通過多次調價拉升業績”,但對于啤酒而言,“并不具備多頻次調價的條件”。
潘紹昌也同樣持類似觀點,他解釋,從產品屬性而言,啤酒本質屬于“大眾消費品”,行業一路發展呈現微利狀態,因此即使提價后業績會有所提升,但體現幅度仍不如白酒。
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啤酒提價與白酒一樣總體上是迎合消費市場品質升級,但啤酒本身除了飲用外,其附加價值尤其是禮品和收藏價值不如白酒,“因此啤酒即使漲價,其溢價也沒有白酒那么高”。
中國食品產業高級研究院朱丹蓬向南都記者表示,中國白酒是酒類市場中特有產物,“這塊有市場剛需,有它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但啤酒是不存在稀缺或炒作可能。即使高端或精釀啤酒品類相對稀缺,但從消費來說屬于小眾性的部分,從啤酒整體供求關系上并沒有太多“稀缺”體現。
“另外從上量周期來看,啤酒上量增長主要體現在每年5到8月份,這段時間除了產品銷量提升外,股價也有可能受到追捧;而就白酒來說其上量和股價上漲的周期則要長得多,只要遇到節慶(例如中秋前至第二年春節)基本都能上量。”朱丹蓬說。
從市場競爭方面,上述受訪人士均認為,國內市場中啤酒的品牌集中度也遠不如白酒。蔡學飛解釋,從競爭環境來說,目前啤酒消費市場存在多元化的格局,國內啤酒巨頭和外國啤酒競爭,并非像白酒那樣集中在國內某些啤酒企業手中,“從本質而言,啤酒提價實際上是國內啤酒應對競爭環境的選擇”。
啤酒單價遠低于白酒,即使上調價格后單價依然較低,且啤酒漲價的頻次和幅度遠低于白酒,“例如茅臺一年內通過多次調價拉升業績”,但對于啤酒而言,“并不具備多頻次調價的條件”。
雖然啤酒提價與白酒一樣總體上是迎合消費市場品質升級,但啤酒本身除了飲用外,其附加價值尤其是禮品和收藏價值不如白酒,“因此啤酒即使漲價,其溢價也沒有白酒那么高”。
中國白酒是酒類市場中特有產物,“這塊有市場剛需,有它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但啤酒是不存在稀缺或炒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