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A股市場再續價值投資的前緣。上證指數開年即拉出九連陽,算上去年最后兩天的兩根陽線,已經拉出了十一連陽,創下過去10年的最長連漲紀錄。
這幾日里,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消費行業的藍籌股表現尤其不俗,不僅創下歷史新高,絕對漲幅和市值也都到了讓人“彈眼落睛”的地步。尤其是貴州茅臺,開年已笑納13%的漲幅,過去3年累計漲幅800%,確實讓沒買貴州茅臺股票的人眼饞。
不過,讓人憂慮的是,隨著貴州茅臺股價的不斷上漲,這個行業里也涌現出一批所謂的“投資專家”來。他們動不動以貴州茅臺為例子,以“喊口號”似的語言,講述個人的投資方法,散布無法證實的個人投資業績,還將之標榜為“價值投資”,讓人頗為擔心其所作所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動機。
這其中,有的稱茅臺是“送錢菩薩”。有的說這世界只有兩種酒,一種是茅臺,一種是其他白酒。還有人表示茅臺具有“漲價剛性”?傊,就是要用夸張的語言,盡量在茅臺這巨大歷史漲幅中,留下個人的“投資標記”。
漸漸地,關于茅臺的股價評論,成了一場競賽似的。似乎吹噓茅臺越厲害,個人的水平就越高。越是不動腦筋投資茅臺,就越是純正的“價值投資者”。甚至不少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資經理也裹挾其中,讓人對他們的資管產品的前景多了一分擔憂。
在筆者看來,這種夸張到近乎吹捧的,或是鼓勵其他投資者“無腦買入”的投資者,都不太符合價值投資者的基本要求,甚至不符合資管機構從業人員應有的職業操守。這些人要么是“情緒容易波動”,要么就是“別有用心”。
價值投資者的投資前提是,能夠獨立、客觀評價投資標的。資管機構的必備原則是“審慎對待客戶資金”。兩者一致的是,投資應該盡量客觀冷靜地對待投資本身。
投資本身應該是一個非常慎重而冷靜的工作,是一個有很高“隱蔽”門檻的工作。成功的投資不是聽消息就能完成的,也很難通過簡單的“草根觀測”獲得結論。
那些認為貴州茅臺很好,就認為貴州茅臺股票值得買的人,其實不太合格。否則,他們如何解釋,同樣有極高消費知名度的同仁堂在過去兩年多里下跌了近25%。
那些宣傳成功投資可以通過學習簡單的“XX思維”就能完成的人,往往就同宣傳“吃綠豆治百病”的江湖郎中一樣,目標不在于點撥其他大眾,而在于宣傳自己,吸引粉絲,進而完成個人的財富積累。而這種“反智”的投資思維宣傳,更多的是一種營銷技術,而不是什么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