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葡萄酒行業未能獨善其身。無論是進口葡萄酒還是國產葡萄酒,都在宏觀政策出臺、消費需求變化、消費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下,進入產業變革調整期。
作為葡萄酒產業多年的“冤家”,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在新一輪行業調整中共同承受著來自市場的壓力。進口酒告別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國產葡萄酒企業不是庫存高企就是銷售不暢。一句話,葡萄酒產業正在“過冬”,雖然傳來暖意,但是壓力依然不減。
進口酒:狂飆式增長不再
在人們的印象中,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可以說是洶涌來襲。在國際市場供應過剩,中國蓬勃成長起來的葡萄酒市場和龐大的消費需求一下子為進口酒找到了傾斜的關口。
業內人士指出,近十年來,國內葡萄酒市場供不應求,使得國外葡萄酒迅速進入國內市場,葡萄酒進口量年均增速達到20%。特別是在2005年進口關稅下降至14%后,國內市場葡萄酒進口量迅速上升。但是2012年之后,國內葡萄酒市場需求大幅下滑,進口酒告別了十多年來的高度增長,進入小降趨穩通道。
總體:價格下滑,量額回升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的報告顯示,從2011年到2014年,我國2L以下進口葡萄酒量分別為24.14萬千升、26.65萬千升、27.9萬千升和28.83萬千升,同比分別增長64.99%、10.39%、0.44%和8.19%。同期,2L以上進口葡萄酒量分別為12.02萬千升、12.16萬千升、8.91萬千升和3.33萬千升,同比分別增長-12.28%、1.12%、-25.12%、-8.07%。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表示,隨著葡萄酒市場進入調整期,葡萄酒的進口量出現了明顯下降,特別是2L以上的產品。以2L為界限,瓶裝酒與散裝酒進口量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態勢,瓶裝酒雖然結束了年均數十個百分點的增長,但是依舊保持了個位數的增長,而散裝酒則是基本年年下滑,且幅度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來,起泡酒進口量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瓶裝酒增速減緩,而散裝酒則進入負增長;起泡酒的增速在2013年大幅放緩,但2014年又反彈回2012年的水平,進口量相比2012年獲得翻番。在進口額方面,僅起泡酒進口額增速始終為正,散裝酒和瓶裝酒進口額增速均為下滑趨勢,且2014年已為負增長。
相比于進口量和進口額的波動,2014年各類進口葡萄酒價格出現集體下滑。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葡萄酒進口量、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3.73%和17.43%,均價同比增長-5.10%,可以說,一季度葡萄酒進口量、額均呈現兩位數增長。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告訴《華夏酒報》記者:“進口情況的回暖得益于瓶裝葡萄酒的持續復蘇態勢。”
瓶裝酒:持續復蘇增長
在進口葡萄酒中,瓶裝酒以其75.1%的進口量蟬聯進口冠軍。較2013年,瓶裝酒進口量增長3.24%,進口額下滑1.3%,均價下滑4.4%。
在前十大進口來源國中,從智利的進口量、額增長最快,從阿根廷和法國的進口量、額均出現小幅下滑;主要進口國家中,除了法國和澳大利亞外,其他國家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澳大利亞瓶裝酒價格高于均價2.09美元/瓶,且價格較去年增長10%。主要瓶裝酒進口省份中,廣東省量、額齊增,價格最高,且持續上漲。
“在2014年,瓶裝酒進口整體狀況系微幅轉好,大部分來源地的金額增幅提高或跌幅收窄,前12大進口來源地排名無變化。”王旭偉表示,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度主要來源地中,增幅最大的是智利和新西蘭,其2013年度產量都屬于歷史的高水平,而2014年度智利出現減產,新西蘭的產量進一步提高,對各自2015年度的表現或有重要影響。
今年一季度,來自澳大利亞的進口量持續增長為市場回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且增幅繼續提高,市場占比提升到5%。在進口來源地中,意大利的跌幅有所收窄,但仍為前5名中唯一一個進口額負增長的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