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酒:量價齊跌成必然
2014年,進口量同比下滑8.1%,進口額同比下滑35.6%,均價下滑29.9%。主要進口來源國中,智利依然是散裝葡萄酒進口的最大來源國,量、額均居首位。數據顯示,來自智利的進口酒占比約七成。對美國散裝酒的進口量、額增長最快。相反,對法國和葡萄牙兩國散裝酒的進口量、額下滑幅度最大,其中從葡萄牙的進口量跌幅超過70%。
在量價齊跌的背景下,散裝葡萄酒價格穩定在0.85美元/升。主要散裝酒進口來源國中,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三國的價格始終遠高于均價,其中,2014年美國、法國的酒價均約為散裝葡萄酒進口均價的2倍。
此外,散裝酒在省區進口量中呈現出明顯的差異:2014年散裝酒進口量盡管整體下滑8.1%,但湖北、河南及北京等地區進口量猛增,介于1.5~3.5倍之間,而天津進口量出現約42%的下滑。
同時,國觀智庫酒飲料事業部總監張議分析指出,雖然散裝酒進口量2014年的增速為-35.6%,但遼寧和湖北的進口額增速高達4.3倍和3.7倍,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價格方面,自2011年以來,廣東、福建兩地酒價始終遠高于均價,2014年上半年更是分別高出均價110%和67%。
起泡酒:或成市場增長主力
數據顯示,2014年起泡酒的進口量增速大幅回升,進口量同比增長59.4%,進口額同比增長27.24%,均價同比下滑20.2%。
在主要進口來源國中,僅南非和美國的進口量、額均出現下滑,而西班牙和匈牙利的進口量、額則出現猛增,進口量增速分別增速超1.7倍和3.4倍。
從法國進口的起泡酒價格始終位于高位,且保持增長,其價格約為均價的三倍,其他國家價格均明顯低于均價。主要進口省份中,四川和山東兩省的量、額猛增,上海地區價格最高。
齊魯證券分析師胡彥超認為,從進口額來看,2014年僅起泡酒進口額持續增長,瓶裝酒和散裝酒的進口額則發生不同程度的下滑?梢姡谡麄葡萄酒行業進入低速增長新常態的進程中,起泡酒憑借其優雅而不失活力的特性,將成為未來行業需求增長的一大主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全球范圍內,隨著生物動力法和有機種植的傳播,小型獨立生產商和本土葡萄園主將引領香檳扭轉宏觀經濟勢頭和定位缺陷,經濟適用型的起泡酒將會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注。不過,起泡酒目前還沒有與干紅、干白那樣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者。
國產酒:彎道意味著超車
均價下跌,量額齊升,進口葡萄酒的調整越發強化進口酒性價比。相比之下,國產酒在調整中一邊迎來久違的“春風”,一邊面臨與進口酒更加激烈的競爭。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4年,我國葡萄酒產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7.63%、12.38%、13.02%、16.90%、-14.59%和2.11%。王祖明指出,2010年之后,整個產業連續幾年銷售量下降,利潤不斷減少,國產葡萄酒行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農民拔葡萄藤、技術人才缺乏、消費結構調整、產品推廣方式落后等。
迎來行業復蘇信號
在2012年末行業轉入深度調整期之后,葡萄酒行業企業面對市場寒冬,積極調整發展思路,發力進口酒、下沉產品結構、調整渠道網絡、縮減營銷費用等等。到2014年下半年,行業上市公司報表中開始呈現出業績轉正跡象。
受益于積極的調整轉型,張裕公司在去年二季度經營情況就開始持續恢復,公司收入和凈利潤持續正增長,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飄紅業績也表明其經營情況已經反轉。長城葡萄酒在2014年下半年實現營收增長52.3%,虧損穩定在0.6億元。中葡股份葡萄酒業務在2011年到2014年均實現凈利潤的正增長,今年一季度銷售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從行業層面來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葡萄酒產量同比增長16.91%,延續了去年8月份以來的增長態勢。一季度全國葡萄酒生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4%,自2014年6月以來實現正增長,葡萄酒制造企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9.1%,增速環比回升,自2014年8月以來基本實現正增長。
今年3月份,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葡萄酒行業營收增速在加快。當月,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6.7%,利潤同比增長28.2%。民生證券分析師王鶯認為,行業營收增長可能主要來自于下游需求拉動,短期看消化庫存降低進口酒沖擊的壓力,國產酒企業通過渠道下沉,盡可能避開進口酒主戰場。
可喜的不僅是營收,在產量方面,今年前3個月葡萄酒產量增速回升至17.0%;前3個月產量同比增長16.9%,環比略有回落。分地區看,一季度主要產地山東、甘肅葡萄酒產量同比增長14.1%、329.8%,增速環比提升;吉林葡萄酒產量同比下降0.3%,降幅收窄;新疆葡萄酒產量同比增長21.1%,增速回落。
平安證券分析師文獻、湯瑋亮預測:從2015年全年來看,行業營收增速將達15%~20%,但結構降級趨勢持續,同時渠道下沉可能導致費用率上升,利潤增速將低于營收。
行業集中度有待提升
相比于啤酒、白酒行業,目前國產葡萄酒在與進口酒競爭中的不足是龍頭企業的規模實力不強,行業集中度有待提升。
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進口葡萄酒實施低壁壘政策,這一點導致外資品牌不斷進入我國市場,目前行業呈現內外資激烈競爭的狀態,內資受外資的沖擊逐漸變大。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正在與智利等國家簽訂自貿區協定,葡萄酒可以享受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這更加劇了國產酒的競爭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行業前三大品牌:張裕、長城、威龍,按產銷量合計市場份額為11%,其行業集中度低于美國同期水平(美國單一品牌的市場份額為9%,前三大品牌的市場份額為15%),國內行業集中度有待提高。
齊魯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胡彥超以國產酒龍頭品牌張裕為例分析指出,受進口葡萄酒涌入的競爭,2008年到2012年間,張裕公司市場份額不斷下降。“按銷售額計算,市場份額從16%下降到13%;按銷售量計算,份額從12%下降到6.3%。但是,2013 年張裕按銷量的市場份額開始回升至6.7%。”受益于渠道策略、產品結構、品牌傳播、消費者培育等方面工作的調整和轉型,以張裕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正在不斷強化與進口酒競爭的實力。
借助中低端大眾產品、直銷與流通相結合的渠道網絡,再加上多年來精心維護的品牌形象,國產酒正在向進口酒發起挑戰。
記者在多地采訪中也發現,近兩年因進口葡萄酒領域亂象突出,消費者、酒商開始回歸國產酒。張裕大眾酒醉詩仙在全國各地的熱賣就印證了這一現象。據張裕公司副總經理孫健透露,這款零售價僅68元的產品至今銷量已超1000千升,未來其體量預計能達張裕解百納的兩倍。
國產酒企發力進口酒
“國外酒企能夠走進來,我們為什么不能走出去?”葡萄酒行業人士曾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我們要對國產葡萄酒有信心,山西的戎子酒莊、蓬萊的瑞楓奧塞斯酒莊等其產品都榮獲過世界大獎;另一方面,國外產區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生產、營銷經驗,都更加豐富,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資本的力量布局進口酒市場。”
2014年,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容量近100億元,占國內葡萄酒行業的22%。胡彥超認為,未來,內資企業大步進軍進口酒市場將是一大趨勢。
事實上,包括張裕、長城、王朝等在內的國產酒龍頭企業均已發力進口酒業務。其中,張裕進口酒業務占據張裕整個銷售額的2%左右,未來張裕希望能夠提升到30%。為此,張裕著力在全國范圍布局先鋒酒行,將有3000多人的營銷團隊兼顧進口酒業務。相比之下,中糧旗下進口酒業務已經擁有全球上百個酒莊的聯盟,還會加大對酒莊網絡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張裕將2015年定為海外并購元年,并拿出3億元用于海外并購。今年全國春季糖酒會上,張裕五大葡萄酒事業部首次亮相,將分別管理公司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澳洲和美洲五大葡萄酒主產地的并購事宜。與多數國內進口酒商不同的是,公司將重點考慮在并購海外酒莊后,將酒莊產品在中國的中文和外文商標全部轉讓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