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星座集團是中糧集團的一個目標。
10月9日,中糧集團進口酒商業模式發布會在中糧集團總部進行。發布會上,中糧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披露了中糧集團在進口酒上下游的布局安排。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內葡萄酒進口量同比增長13.4%,進口均價同比下降11.1%,市場份額提升至28%。而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葡萄酒進口量同比大增54.9%;1~7月增長29%。
顯然,進口葡萄酒量升價跌趨勢愈加明顯,除受關稅影響外,它更多地說明了國內市場對高性價比進口酒消費需求的逐步提升。
“進口酒的發展趨勢這么好,所以我們要把進口酒價位從零售價58元開始進行布局,一定讓老百姓每天都能喝得起。”李士祎說,中糧以資本為后盾,主動控股上游,要和“星座”一樣,構建世界酒類全明星版圖。
做中國的“星座”
10月9日,在中糧集團總部,李士祎首次向媒體披露:在上游加緊對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美國等主產國的葡萄酒產業優先并購之際,中糧進口酒事業部擬用一年的時間彌補銷售短板,打造五大商業模式。
李士祎口中的五大模式實際上就是建立中糧1000“E+名莊薈”商業模式、打造中糧進口酒500優商工程、讓200個名莊酒商加入、挑選100個品牌合伙人、打造中糧·名莊薈的全網營銷商業模式。
“我們要短期做貿易,長期做產業。”李士祎坦承,中糧的酒業板塊,目標是成為類似美國星座的世界酒業巨頭。
李口中的星座集團在葡萄酒行業可謂是赫赫有名。成立于1945年的星座集團(Constellation Brands),是全球領先的優質葡萄酒、啤酒和烈酒生產商。此外,它是全美最大的高檔葡萄酒公司之一,同時也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最大的葡萄酒公司。
而伴隨著近幾年整個酒業大環境的調整,中糧也在趁勢布局自己的酒水版圖,依據自身的資本和平臺化優勢,中糧在進口酒領域“做中國的星座”的野心展露無遺。
中糧集團2008年起從事進口酒業務,2014年1月成立進口酒事業部,與長城葡萄酒平行運作。近幾年,中糧集團正在多個國家洽購酒莊、酒廠,以實現從單純的貿易商到全球酒業巨頭的野心。
據《華夏酒報》記者了解,中糧集團躋身酒業巨頭的計劃中,除了固有的長城葡萄酒,進口酒部分被寄予厚望,而收購或參股是豐富上游資源的方式之一。除此以外,中糧集團還要與名莊酒保持戰略性合作、代理暢銷品牌、或聯合開發專屬產品。
很明顯,其走的就是一條“大并購路徑”——依靠中糧集團強大的品牌輸出和資本實力,以平臺化的形式整合中國的進口酒產業鏈。
“信譽安全、資本實力強、品牌強大,這些都是中糧集團的優勢所在。”李士祎說,但要縮短產業鏈,把如此多的國際品牌整合到一起,成就世界酒業巨頭霸業,必須把觸角伸到市場的每個終端,包括商超、煙酒行、餐飲、夜場、團購等,這就需要廠商共同努力,打造一個進口酒產業鏈整合平臺。
并購與分拆
據統計,2005~2013年,中糧共完成近50起并購項目,投資額146億元。
一邊忙著收購,不斷做強平臺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分拆的重組和部分產業的出售,也表明中糧在做著艱難的抉擇。
今年5月,有消息稱,中糧重組方案包括考慮通過進行海外并購和引入投資者來對業務進行重組。同時,考慮將旗下部分非核心業務進行分拆整合,甚至是出售。
2014年11月26日,華孚集團整體并入中糧集團成為其全資子公司,其旗下控股公司酒鬼酒也作為“附屬品”納入中糧麾下,成為中糧旗下白酒板塊的主要資產。而在此之前,中糧集團以3669.92萬元的掛牌價轉讓其所持龍虎尊酒業50.98%的股權。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分析稱,從中糧集團當前的一系列舉動來看,中糧集團的重組思路應該是以海外并購和引入外界投資者的方式重組,合并同類業務、拆分非核心業務、剝離出售部分業務,其期望通過資源整合,打造一個關聯度高的全產業鏈有機組織,成為國際大糧商。
事實上,早在2008年3月,中糧在香港的中糧國際分拆之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就透露,中糧將采取分拆旗下業務,形成專業化公司,通過將專業化公司全部運作上市的方式,實現集團層面的整體上市。
此前的2006年,中糧對中糧國際實施了一套大規模的分拆重組計劃:中糧國際以53.3億元向中糧旗下的中糧香港收購食品、飲料及農業相關業務,同時將旗下從事農業生產業務的中糧控股分拆在香港主板獨立上市。
如今,分拆戰略的再度上演,預示著中糧又一輪“快馬加鞭”上市步伐的推進。
有分析稱,中糧集團目前主要計劃分拆其旗下子公司的糧油糖類業務,將這些業務注入一家平臺公司,同時也整合尼德拉和來寶農業的相關業務進入該平臺(中糧在2014年先后收購了荷蘭尼德拉和來寶農業)。
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7月,中糧作為唯一一家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宣布的六家央企啟動首批“四項改革”試點以來,關于中糧的改革路徑就有頗多爭議,彼時,中糧方面給出的是包括國際化的全產業鏈、引進業外資本、業務板塊分拆上市以及引進職業經理人等在內的四大改革方向。
中糧集團的一位管理層人士也披露,早在今年上半年,中糧有關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方案就已經完成,核心內容是從股權的多元化入手,在引入產業、基金、民營、外資等各種資本的同時,“通過實現國際化全產業鏈、業務板塊分拆上市、引進職業經理人等辦法,將中糧打造成一家以糧油食品為核心主業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目前來看,中糧集團躋身酒業巨頭的計劃中,除了固有的長城葡萄酒,進口酒部分被寄予厚望,而收購或參股是豐富上游資源的方式之一。
除此以外,中糧集團還要與名莊酒保持戰略性合作、代理暢銷品牌、或聯合開發專屬產品。
鏖戰進口酒
研究顯示,進口葡萄酒經營模式正歷經三大演變:一是企業逐漸從貿易買賣轉向品牌建立,二是銷售渠道逐漸從線下轉為線上,三是免稅市場、自貿區業務及跨境電商正日漸興起,催生進口消費習慣。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機構的數據統計,2014 年葡萄酒行業收入規模約900 億,約占中國酒類市場總收入的10.4%,其中國產及進口葡萄酒分占4.7%、5.9%。對比白酒、啤酒行業規模(分別約5200 億、1800 億元,約占酒類市場總收入的58%、20%),以及隨著葡萄酒健康屬性逐漸被人們知悉,葡萄酒行業規模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進口葡萄酒的增長速度相當快,是反彈性質的,已超過以往高點,還在繼續增加。”在李士祎看來,未來十年,葡萄酒至少三倍到四倍的增長空間還是有的。
國觀智庫發布的8月份葡萄酒進口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葡萄酒進口量4.46萬千升,同比增長28.9%;進口額1.54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進口均價為3.45美元/升,同比及環比均繼續下滑。
國產酒在中國市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會有特別好的長期表現。但對中糧集團來說,以資本的手段并購酒莊,進口酒和國產酒都是自身業務。
李士祎介紹說,比如法國波爾多酒莊的雷沃莊園系列既是中糧的品牌又是資產。
“目前,整個中糧集團55%的業務來自于海外,45%來自國內。”
無獨有偶,在今年年初,張裕在煙臺總部也成立了五大葡萄酒事業部,分別對應位于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澳洲和美洲五大葡萄酒主產地的對外投資主體,力求實現在世界所有優質產區的布局。
而在進口酒市場的爭奪中,中糧正在無所不用其極。
據悉,中糧進口酒除了打造全國性的進口葡萄酒產業鏈平臺外,還向白酒廠商開放平臺商。
據介紹,中糧進口酒事業部計劃三年開放五個共建運營平臺。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找的合作的白酒廠商是具有特別強大的渠道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公司。”李士祎表示,大廠是指一個省或幾個地級市數一數二的白酒龍頭企業。大商是指一個省或幾個地級市網絡覆蓋能力強的大經銷商。“屆時,他們也可能做白酒,也可能做其他的產品,也可能有一些其他進口產品。好多產品形成好多組合,就能把大的渠道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