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白酒酒脈中,濃香型白酒毫無疑問是占據主流的那一支。
時至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首開按香型評酒,濃香型白酒的定義正式問世,與之一同出現的還有清香、醬香、米香和其它香等四種香型。在此之前,濃香白酒的釀造工藝已經傳承了千百余年。
歷史的積累給予濃香白酒足夠的“家底”,科技的進步則帶動了濃香板塊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整體崛起。直至今天,濃香白酒所占市場份額已高達70%以上,基本形成了“天下濃香”的規模優勢。
擁有如此龐大消費基數的濃香白酒,當前正在尋求新時代的價值認同。
近期,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在1218共商共建共享大會上提出,要重新定位濃香型白酒的產業價值,并倡議濃香型兄弟企業加強合作。隨后,瀘州老窖、古井貢、洋河等積極回應,未來將合力推動濃香白酒價值回歸。
濃香巨頭的抱團顯然是在謀一個更大的局:通過重新建立濃香品類在中國高端消費群體中的價值認知,為品牌升級打開上升通道。
除了巨頭之間達成默契外,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還在于,如何詮釋與釋放濃香白酒的價值內涵。對此,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給出了一些指引。
在他看來,盡管濃香型白酒當前市場占有率高達70%以上,但其中的名酒資源仍非常稀缺。
優質濃香的稀缺價值
宋書玉認為,濃香白酒的稀缺性可以用“老、不、長、特”四個字來說清楚。
● 第一是“老”。“千年老窖萬年糟”是濃香型白酒釀造工藝中的顯著特征,濃香型名酒中有一些老窖池的使用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代甚至更為久遠?梢哉f,沒有百年以上的老窖和老窖連續發酵,就不可能有濃香型名酒的品質。
“整個白酒行業有多少連續使用了幾百年的老窖?連續使用幾十年的老窖又有多少?”在宋書玉看來,“老窖池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所以說這個‘老’字就決定了濃香型優質名酒的稀缺性。”
● 第二是“不”。即不間斷發酵、不可復制、不可遷徙。所謂“千年老窖萬年糟”,其內涵就是千百年來連續不間斷發酵,加上獨特的續糟工藝,使得釀酒微生物不間斷繁殖,進而形成優質的釀酒微生物群落。
這種微生物環境是不可遷徙、易地不可復制的。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技藝,放在另一個地方就釀不出一樣的美酒。這種不可復制性,正是其稀缺價值的又一體現。
● 第三是“長”。宋書玉表示,濃香型白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單排發酵期最長,有的能達到三個月甚至半年,在世界上所有酒類中唯有濃香型白酒的單排發酵期最長。
● 第四是“特”。在宋書玉看來,濃香型白酒在工藝方面也有一些特殊之處,比如采取量質接酒,根據不同的工藝、不同的季節,通過不同的餾分,憑借釀酒師傅的感官來截取最精華的部分,一般是在10%左右。
正是這些特殊性,構成了濃香型優質白酒的稀缺價值。“雖然有高達70%的市場份額,但是在這70%中真正的濃香型名酒資源是非常稀缺的,沒有這四個主要的特質就達不到濃香型名酒的水平。”宋書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