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香名酒的產業價值
在宋書玉看來,濃香白酒在工藝和歷史文化上的相通之處都屬于大同,而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釀酒技術、不同的釀酒微生態,使得眾多濃香白酒企業雖然同為濃香,風格和品質卻各有差異。
在過去五屆國家名酒評比中,濃香型白酒以其多樣風格和獨特品質連續多次占據國家名酒隊伍的半壁江山。從歷屆國家名酒評比的結果中,也能直觀感受到濃香名酒的品質優勢和產業價值。
在1952年首屆全國評酒會評出的四大名酒中,濃香型占其中之一(瀘州老窖特曲),比例為25%;
1963年第二屆評選出的老八大名酒,濃香型有4個(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比例提升至50%;
1979年的國家名酒評比是濃香名酒大放異彩的一屆,評出的8個名酒中,濃香型占5個(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瀘州老窖特曲),比例高達62%;
1984年第四屆評出的十三種名酒中,濃香型有7個(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雙溝大曲),比例為54%;
1989年第五屆評出的十七大名酒中,濃香型為9個(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雙溝大曲、宋河糧液、沱牌曲酒),比例為53%。
連續多年的壓倒性優勢,顯示出濃香白酒在中國白酒產業中的主導地位。應該說,無論是從自身的稀缺價值,或是從其產業價值來看,濃香白酒都處于價值高地。然而,當前市場上對于濃香白酒特別是名酒的價值認知,卻與其產業地位不夠匹配,這也是濃香巨頭此次“合謀”的原因所在。
建立新時代的價值認同
如何重新建立濃香白酒在中國高端消費群體中的價值認知?宋書玉認為,濃香白酒首先需要在標準化體系和濃香型白酒的品質表達上做好功課。
“濃香型白酒在普及推廣上有許多創新的表達方式,比如五糧液的五糧液和尖莊,品牌檔次非常清晰,在這些創新表達的同時我們沒有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內在質量等級的劃分不夠清晰。我們希望通過行業標簽、標準的制定來更加清晰地表達所有白酒的質量等級概念,讓消費者通過名稱、標簽、標注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產品的質量等級,這是我們未來需要做好的事情。”
宋書玉還認為,濃香型白酒在文化傳播方面需要“化簡為繁”,運用精準的語言將濃香白酒的獨特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國外的大部分烈酒釀造周期一般不超過60小時,風味形成主要是后天與容器的接觸、儲存形成特有的風味,也就是國外的酒千言彰顯其精華,但在文化傳播上用了千言萬語,我們是萬言難道其玄妙,但在表達上只用了兩個字‘干杯’。獨特的生態、釀酒工藝、釀酒微生物構成了我們最復雜的工藝、最長的發酵期、成本最高、對人的感官沖擊最豐富,但在表達上卻最為凝練,這真的需要我們反思。”
在宋書玉看來,伴隨著消費升級和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做好文化表達外,還要把釀好酒的理念付諸于釀酒過程,轉化為市場語言,將原來對產量和效益的追求,升級為以風味和健康為導向,用心不計代價,用工不計成本,用時不計最遠,并把這些翻譯成品牌故事,讓消費者了解和認同我們的理念,愛上我們所釀的好酒。
他還認為,濃香白酒在高品質、低酒度的品質表達方面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符合未來消費者的需求,也符合國際化需求。
路徑和方法有了,接下來就看行動。減少內耗,合力發聲,濃香巨頭們當前達成的共識,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不僅關系到濃香白酒的消費前景,對中國白酒產業而言,或許未來也將打開一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