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加速白酒國際化走出國門更有章法
眾所周知,中國白酒國際化之路并非新話題,不過,今年酒企的國際化進程有了質的變化。
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白酒出口額僅為5.72億美元,尚不足國外一個名酒在中國的銷售額。但是,伴隨著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快速傳播,另外,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白酒走出去也迎來機會。
彼時,在白酒行業調整期內,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酒企在國際舞臺上的曝光度不斷增強,但成績一般。不過,在2017年,酒企在走出去方面似乎找到了方法,做事情也變得更有“章法”。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2017年,五糧液國際化提速。“目前公司正在布局建設三大國際營銷中心:在德國北威州已經設立了五糧液國際(歐洲)有限公司,我們正在加快布局亞太營銷中心,總部基地設在中國香港;加快布局建設美洲營銷中心,總部基地設在紐約。兩項重點工作就是要加快啟動國際市場的萬店工程建設。”李曙光表示,五糧液把商品貿易和產業投資結合起來,把文化交流與經濟交流結合起來,打造國際化新模式。
在具體落實上,五糧液通過與施華洛世奇合作,在婚宴專屬的細分市場上推出的“緣定晶生”系列產品。另外,李曙光還拜訪哈薩克斯坦投資與發展部第一副部長,就五糧液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在產業方面投資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探討。
另外,12月19日,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百富門、富邑等世界名酒品牌相聚宜賓,共同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名酒聯盟。
同樣,貴州茅臺在國際舞臺上的打法也有了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實戰經驗。據記者了解,貴州茅臺每年的貿易額達數億美元,目前已經進入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這一年,茅臺集團也發起了非洲中國企業“一帶一路”共同發展聯盟倡議,得到華為、海信、中車、中鋼等企業的響應。在茅臺的海外戰略中,以南非作為翹板,試圖打開整個非洲市場。“到2020年茅臺酒海外銷量要占茅臺酒總銷量的10%以上,消費群體要力爭從華人市場為主,轉向西方主流市場。”袁仁國在日前舉行的茅臺2017海外經銷商大會上如此表示。
此外,瀘州老窖、汾酒、劍南春等酒企都在不同程度地展開酒類國際化的探索和嘗試。
貴州茅臺副總經理王崇琳針對中國白酒國際化一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酒企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是否走國際化之路,在走出去時要根據當地的法律、當地經濟體制、風土民情來指定市場策略,這個沒有現成的市場范例,但只要能夠為我所用的方式、觀念就是有效的”。
在王崇琳看來,中國白酒走出去不要總在海外華人圈子里打轉,海外華人銷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讓產品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要用當地的語言、當地的邏輯方式去講出中國產品的故事,用有效的方式去做有效的事,去做有錢人的生意。
而對于茅臺國際化的路徑,王崇琳表示,茅臺酒走出去有4個路徑:隨著中國領導人出訪走出去、隨著中國大型企業走出去、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和隨著“一帶一路”走出去。
縱觀我國白酒行業的國際化進程,酒企大張旗鼓的背后且看上去很美很熱鬧,但實際上,中國白酒的國際化以前主要依賴海外華人社群,中國白酒并沒有進入世界主流烈酒的消費圈,而這一現象雖然目前正在被改變,但中國白酒融入世界舞臺,仍然是重要的待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