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叢子》說:“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形容人的酒量大,其中大舜與孔子都是山東人。山東人善良樸實,勤勞堅韌,說話辦事透著豪爽,素來以能喝酒聞名天下。也許正是憑借這份的獨特的個性,山東人在全國有口皆碑。
不知為何,山東白酒主流消費長期在中低端盤桓,其高端白酒市場與一線白酒乃至某些區域強勢白酒相比,缺乏市場競爭力。一直以來,魯酒的總體發展特色可用“三低”概括,即“低度”、“低價”、“低檔”,所以魯酒的高端化一直是一塊“貧瘠的土地”。
為什么魯酒在高端白酒市場缺少競爭力呢?
細細想來,應該與兩個關鍵要素有關,一是沒有國家名酒;二是標王事件影響。
山東人常以“為學慕齊魯”而倍生“文化大省”的自豪感,甚至流傳“山東是中國長子”的說法。如此一個地位優越的“產酒大省、喝酒大省、銷酒大省、文化大省”,在“國家名酒”領域和全國白酒大流通領域,竟然沒有相應的話語和地位,這讓山東人心里不免有些忿忿不平。
山東白酒為什么缺少國家名酒?難道是山東白酒的品質差嗎?
其實不盡然,“三低”中的“低度”,即低度濃香,是魯酒典型的風格特色。山東低度濃香型白酒起步早,范圍廣,從20世紀80年代,山東白酒行業就順應形勢,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的戰略方針,下大力氣開始推廣研制低度濃香白酒,并形成了“低而不淡”、“低而不渾”的鮮明特色,使低度濃香型白酒成為魯酒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低度濃香型白酒在消費群體中的認知度非常高,90年代,魯酒低度濃香行銷大江南北。2010年9月5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中國濃香型低度白酒發展大會”,正式確定了景芝、泰山酒業、花冠、蘭陵、扳倒井、古貝春、趵突泉、孔府家等八家企業為“中國低度濃香型白酒著名企業”稱號,這些企業在多年的實踐和積累中,對低度濃香白酒的開發和研究中,形成了成熟的、系統的、獨特的生產工藝,獨特的產品風味口感。
至于為什么魯酒群體中沒能產生“國家名酒”,這其實與山東人根骨里的個性有關。
在談論山東白酒為什么沒有“國家名酒”的時候,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糧食短缺,魯酒一心為國分憂,積極貫徹國家“生產薯類白酒”的政策號召,在全省范圍內擴大瓜干酒的生產,減少糧食酒的生產。這個過程是由酒屆泰斗周恒剛的“煙臺試點”推動的,開創了中國白酒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技術試點,它構建了新中國白酒行業的工業基礎。但是,“煙臺試點”最大意義在于“麩曲”的產生,在節約糧食的大背景下,“麩曲”提高了出酒率,并使薯類白酒生產成為可能。因此,從上世紀五十年開始到八十年代初期,薯類白酒一直在魯酒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一些中小酒廠的工藝設備也是按照瓜干(薯類酒)設計的。在堅持薯類酒生產近30年后,魯酒進行產業方向的調整,生產的主力從瓜干酒向純糧酒轉化,九十年代末大量改為純糧(多糧)固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