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精品葡萄酒是開辟市場的先鋒,其豐滿的品牌故事與精致味蕾體驗成為葡萄酒體驗消費的利器,為國內葡萄酒消費升級做出貢獻。
約3年前,在公款消費限制與經濟不振背景下,精品酒的需求開始變得疲軟,新興酒類電商的價格戰激烈,傳統渠道消費減少,利潤降低。精品酒從市場寵兒變成了生意棄子,精品酒似乎進入市場蟄伏期,OEM、VDF、VCE等餐酒席卷市場后也走入疲態。
各領風騷三兩年,精品酒領域會再次上演什么戲?
首先,我們看看精品酒市場有多大規模?
大家都知道,2015年中國內地進口葡萄酒20.3億美金,而同年香港地區進口葡萄酒金額是13.9億美金,行業人士都知道香港是做精品酒,但不少并非本地消費;大家都知道內地人在消費香港進口的精品酒。所以我簡單估算,國內精品酒市場是10億美元級別的蛋糕。
那么現在,誰為精品酒買單?
如果說70后群體曾是精品酒消費中流砥柱,而80后的中國中產階級將是精品酒消費市場生力軍。
70年代人崇尚精品酒品牌,并對大品牌存在指向性消費,典型的例子是拉菲化、奔富化。
80后人崇尚精品酒內容,長尾性消費精品酒,典型的例子是帕克系、故事會。
如何導演精品酒這出新戲?
作為非標品的葡萄酒與當下非成熟的消費者,各個渠道銷售精品酒呈現如下特征:
商超與傳統綜合電商渠道擅長銷售品牌標準的精品酒(如:奔富系列、拉菲系列、中級莊等等)與入門級產品(如:50--90元產品)。渠道做背書,標準化幫助消費購買決策。商超與傳統電商是大資源玩家的領地——大渠道、大營銷、大單品、大庫存、大流量。
團購渠道做精品酒要避開商超與綜合電商的產品雷區,以專業能力為基礎:
熱門產品做深度。比如精品酒現在基本是法國為主導,法國精品酒基本以波爾多與勃艮第為主導;精品團購商的產品要做到深度,形成局部差異與優勢。趨勢產品做廣度,適當推動消費者拓寬精品酒消費廣度,如納帕或意大利,在廣度上做引導消費鋪墊。
還要以服務能力形成差異: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越非標準的產品越需要服務,越非剛需的產品越需要服務,越高利潤的產品越需要服務,“多、快、好、省”是商業的鐵律,如果說商超、傳統電商主要解決的“多”即產品異常豐富、“省”即標準化產品(品牌)低價與低價產品標準化,并著手進一步用O2O解決“快”即快速物流(目前實現成本偏高,還不適配)。那么團購渠道應發力于“好”即產品的深度與差異,“快”即推薦快(人腦智能匹配推薦)、支付快(先貨后款)、送貨快(立馬送貨上門),再加上半個“省”即省心,做酒會、上門拜訪,互相了解信任,不為買點酒而折騰。你為客戶省心,客戶為你買單。
所以,在新的市場競爭格局下,傳統精品酒團購渠道要保持自身擅長的服務能力與慣性,但一定要以專業能力為基礎,注重產品(客戶在成長,不要覺得關系好什么都賣得掉)!
葡萄酒垂直電商曾是精品酒推手
葡萄酒垂直電商4年廝殺,一地雞毛,沒誰天下一統,反被門戶電商燒了后院。葡萄酒的非標準、非剛需、非高頻消費屬性與葡萄酒垂直電商脫底混戰,誰都沒當上行業大哥。但垂直電商對推動葡萄酒消費普及與升級功不可沒。
葡萄酒垂直品類電商的誕生與興起基于這樣的場景——傳統葡萄酒電商做了線上消費習慣培養、85后行業群體崛起,移動電商渠道興起。
85后行業群體對精品酒市場運營將有深刻的影響,他們專業基礎好,學習能力強,多是專業學霸;非常注重體驗,產品體驗、服務體驗都做得很拼;他們是移動互聯商業一代,獲得了移動人口紅利,通過社交媒體獲客能力強,快速拓寬人際邊界。選擇做深度而非做寬度,選擇做新興精品酒消費群體,競爭于消費內容與場景導入而不是單一的價格,所以新的一輪競爭是有序與差異化的。
葡萄酒垂直電商毫無例外地都選擇了精品酒,源于85后行業群體本身是消費升級的參與者,也基于消費升級的本質是更好、更性價比、更豐富、更多消費場景,而這正是精品酒的當下屬性,品質出眾、價值回歸(B2B服務成熟,供給側更優化)、長尾而豐富、精彩的品牌故事內容。
別圍觀了,請入戲!
入門級葡萄酒是酒精飲用需求,反正要喝酒,喝葡萄酒還是喝白酒,這是一個酒精替代需求,市場需求大,購買渠道集中,消費產品也集中,談不上體驗消費也不是升級消費。
精品葡萄酒數年前曾是體驗消費的贏家,也將是消費升級的贏家,在品牌內容上獲取客戶,在品質味蕾上贏取客戶,在長尾的豐富度上建立有序行業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