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酒降維下沉,高端白酒多強齊放;地產酒缺乏領軍者,中小型酒企遍地開花;光瓶酒大隊走悄然遇見瓶頸......如今的遼寧酒水市場,宛如“東北大亂燉”,一個“亂”字概括遼酒市場良莠不齊的局面。
曾經支柱性產業重工業發展留下的綜合征:制度僵化、機制死板、市場缺乏活力、營銷觀念落后、市場經濟意識薄弱等問題,同樣烙印到了遼寧輕工業下的白酒板塊。好在隨著全國名酒的降維打擊起勢,遼酒振興的意識被激活了。
但要想重新掌勺自家這道“東北菜”,漫長的時間背后還得“打鐵還需自身硬”。
全國名酒發起飽和攻擊,端出一道“大亂燉”
不僅是遼寧市場,對全國名酒而言,東北市場儼然已經變成了名酒攻占高端價位的“試煉之地”。抓住地方酒企市場品牌力弱的不足之處,發力高端易如反掌,也導致全國名酒在此出現“群雄逐鹿”的局面。
2017年,“川黔名酒·情系東北—2017峰會”上,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4家川黔名酒就聯合發布《沈陽宣言》,以競合姿態打開東北淘金的大門。有行業人士戲言,這場“情系東北”的“慰問會”,沒有東北酒企參與和發聲,頗有一絲慕尼黑會議“綏靖政策”的意味。
這塊硝煙四起的戰場上,遼酒高端價位的失守,也就變相地為全國名酒下沉開了“綠色通道”。
隨著五糧液、瀘州老窖在遼酒高端市場劃開一道口子,如今洋河、郎酒、汾酒、習酒等全國名酒各占有一席之地。正如遼寧白酒工業協會秘書長劉立新所說:“在沈陽街頭隨便都能看到洋河,茅臺、五糧液、郎酒的高端產品賣得不錯,汾酒在遼寧市場也能分得一杯羹,近年來習酒也乘勢而起......高端酒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全國名酒自帶品牌效應,對于豪爽、好面子的東北人來說,宴請用餐選擇高端名酒自然能提升自己的社交形象。當然,這一現象并非全國名酒下沉遼寧市場明顯的主要原因,根本還在于遼酒自身。
較弱的品牌力,使得企業推出了高端價位的白酒也難以站穩腳跟,競爭力上大打折扣。也難怪,遼寧三溝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京耕就曾表示:“我們的目光要聚焦于次高端和中高端,因為超高端沒機會,低端盒酒隨著消費升級逐漸萎縮被高端光瓶酒取代,所以都不是重點。”
但是,對遼酒而言全國名酒的到來并非完全是壞事。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市場營銷思維的輸出,遼寧地方酒企看到了名酒席卷市場動作的成果,認識到了自身在品牌營銷、品牌打造方面的短板,“狼來了”喚醒了地方酒企市場競爭的意識,能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如何加強自身品牌發展、市場營銷,算是“花錢交學費”。
與此同時,雖然全國名酒的下沉對地產酒企業憂大于喜,對經銷商來說更多的是市場機會,群雄逐鹿、百花齊放的狀態下,選擇一兩款名酒運作都能搶占先機,一批擁有運營實力的縣市級經銷商在這輪下沉戰略中收獲名酒品牌,手握名酒代理權稀缺資源,讓他們的下一步能走的更有底氣。
發力中端、次高端是機會,遼酒不能再錯過
自2016年遼寧遼寧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約為8萬千升,位于納入全國29個統計范疇省份自治區中的第21位。2008年,遼寧省白酒產量突破40萬千升,到2012年達到63萬千升的高峰。據遼寧省輕工業處的介紹,整個遼寧省的輕工業占遼寧省GDP的6-7%,而白酒在輕工業體系中的占比6%都不到。
目前,遼寧省內獲得生產許可證的酒企有400多家,除較為突出的三溝酒業年產值8億左右外,老龍口、道光、金石灘緊隨其后在億元大關徘徊,剩余均為千萬級、百萬級的中小型企業。
“遼寧省每個地區都有一些大酒廠,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比較靠前、產能突出的企業沒有,它們銷售額在一個億內、七八千萬左右,破億的企業省內也就4、5家,這兩年還是有點往回走的態勢。”劉立新頗有感慨。
除了來自價格上游段全國名優酒渠道下沉的壓力,遼寧地產酒還面臨著來自地方上小作坊酒的沖擊。
東北消費者偏愛光瓶酒,而這些小作坊式的酒廠直接扎根在城市周邊、農村附近,從距離上與消費者親密接觸。再加上“純釀”釀造的招牌字樣,喝散酒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有一定規模、一定地方品牌酒企的市場戰斗力。
這些作坊酒主打“純糧牌”,有的散裝酒能賣到十塊錢1杯,仍然有一定市場,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周邊,這種壓力更大。“一個小廠可以覆蓋一個村,天天吃你這塊根據地”,劉立新口中的這些小作坊酒很多并不是三無企業,它們有生產和營業執照。
針對這種情況,遼寧協會也在進一步與政府溝通,同時鼓勵企業往定制、體驗式營銷方向發展,讓老百姓真實了解地產酒的情況。
中高端品牌的缺乏讓東北酒一度被“低端酒”的形象束縛,在強調產區概念的當下,東北陣營的振興或許先要從中高端層面打出一個突破口,對此遼酒自然需加強重視。
近年來,夾縫中生長的遼酒把新的期望落在了200元—800元的中端、次高端價位段上。選擇“腰部戰場”,即是全國名酒下沉留下的空間所致,也是遼酒從實際出發所選。趁著全國名酒系列酒還未在200元——800元價格帶全面鋪開,以及渠道利潤的透明,區域酒企還有施展的空間,與名酒高端酒爭奪可來日方長。
“原來這個價格段也有,現在由于市場的壓縮競爭讓本土企業認識到了這點,就包括今年三溝開發的多糧香,老龍口1662、道光也都推出了新品。但是市場營銷宣傳還有制約,但只要路走對了,就沒問題。”關于進軍中端、次高端劉立新秘書長對遼酒充滿了信心。
而這場轉變過程中,就需要依托三溝、老龍口、道光、金石灘、江御河等區域代表企業的帶動作用,拉升遼酒整體競爭力,對經銷商而言,也是新的市場機遇。
光瓶酒亟待升級,自家“招牌菜”不能丟
“現在大家非常重視光瓶酒,原來大家理解的光瓶酒就是低端化,但是現在觀念要變了,這也是我們協會一直在提倡的事情。原來一提到光瓶酒就是十幾塊錢的低端。所以現在如何去引導消費者,讓老百姓知道這個瓶簡單,酒的質量不簡單。”
劉立新提到的觀念轉變其實就是“高線光瓶”的打造。隨著東北地產酒的衰落,當初盛極一時的老村長、龍江家園、小村外也都進入調整期,期間牛二、江小白有所起勢,加上大量散裝白酒對終端的切割,光瓶酒升級革新之戰迫在眉梢。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遼寧地產酒在光瓶酒市場雖然還談不上“淪陷”,但瓶頸期的狀態的確讓企業有點上不去下不來的意思。歸根到底,還是落在了堅守一畝三分地的思維“緊箍”上。
根據劉立新秘書長的解釋,東北酒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不管如何都要先把根據地守好”。這樣的市場現象聽起來似乎沒錯,但從東北酒的全貌來看,“割據紛爭”也就意味著閉門造車,讓市場缺乏活力。
從另一方面,這種封閉式的發展框架下,酒企與部分經銷商的關系脫節,經銷商轉而選擇更有市場機會的產品運作,導致酒企陷入發展的惡循環。也就是說,遼酒整體改變的重點是“開放思想”。
在近期遼酒品牌江御河的新品發布會上,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就提到:“越創新越有活力,越有活力才越有生命力,東北人有闖勁,做一款東北好酒要根據東北的地方特點來做,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要受老的框子約束。”
時間回到2018年3月,沈陽舉辦的“遼寧省白酒行業大會”上,遼寧省白酒工業協會喊出“弘揚遼酒、振興遼酒、宣傳遼酒”的口號,“遼酒振興”的旗幟正式插在了東北大地,這是一個契機,也是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必然之舉。
但一個巴掌拍不響,遼酒要證明自己擅長烹飪地道的“東北菜”除了時間是關鍵,破除藩籬,抱團取暖,才是把“金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