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機遇,宣傳效應
從歷史到當下,在中國老名酒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與國人的國貨情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茅臺酒曾在長征時期就與困境中的紅軍結緣;三國時期的曹操和杜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和張弓——“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這不僅說明了中國白酒在歷史當中所具備的機遇,也更說明了廣告宣傳對于白酒品牌所起到的價值與作用。當然,行業爆發式增長和區域爆發式增長也都是千載難逢的戰略性歷史機遇,得之不易。其它行業的今天,就是白酒行業的明天,許多傳統行業高高筑起的門檻兒讓其它品牌不再會有往日“戰國時代”的戰略發展大機遇。
雖然老名酒曾經歷了廣告酒大行其道時代,白酒的社會形象被貼上了粗枝大葉、品位低下等標簽,隨之行業進入衰退期,直到新一輪行業調整期全面來襲。但仍舊不能低估中國老名酒那些經典且深入人心的廣告,可以說它依然是老名酒是要的品牌基因。茅臺的國酒榮耀;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瀘州老窖,中國榮耀;洋河藍色經典——男人的情懷,海天的夢想;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等等。
突破瓶頸,戰略創新
幾年的行業深度調整,使許多白酒企業發展遭遇了瓶頸,一些區域性老名酒也不例外。如何擺脫四面楚歌,突出重圍,擺脫瓶頸,業內人士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品牌做口碑:對于區域性老名酒在品牌內涵上往往有獨占性,對于本地消費者來說,具有較濃厚的地域情結,因此,區域性品牌借助地域人脈,打感情牌,做好品牌的口碑和美譽度,便是應對外來品牌最好的消費壁壘。
第二,廠商強關聯:利用核心單品簽訂品牌專銷專屬銷售合同,建立渠道進入壁壘,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聯絡感情,增強渠道與終端的售賣信心,即利潤和感情雙驅動。比如,魯中的扳倒井順應行業深度調整期的需要,推進廠商一體化戰略,給予多年合作的核心經銷商大力度的底墊支持,淡季放貨旺季回款相結合,快速地搶占當地白酒市場份額,構建了廠商利益共同體,形成了廠商合作關系的強關聯。
第三,渠道管理精細化:一些區域老名酒的核心優勢在于市場精耕的程度,針對市場實際情況,將各類渠道進行系統分類,分級管理,明確各自職責,充分發揮各類渠道的先天優勢,在達到企業相關要求的基礎上,配套相應資源和政策。例如,渠道商負責分銷商招募和廠家策略對接,分銷商負責網絡開發和售后服務,團購商負責中高檔產品推廣和公共關系維護。
第四,終端建設標準化:白酒快銷化是區域性白酒品牌對抗名酒下沉最有效的方式,根本保障是培育一支執行力過硬的業務團隊、終端拜訪標準動作分解、消費者促銷分類、地推活動標準等等,全部編制成冊,配套相應工具和表格,不斷培訓學習考評,記憶應用復制,將終端建設標準深度植入到每一位業務人員的工作習慣中,打造完美執行力。
品牌溢價,文化挖掘
中華上下五千年,而酒文化也陪伴了它一直走過了歷史長河的風風雨雨,已如血脈埋藏在它的最深處。文化是成功品牌必備的,用來區分品牌和傳承,文化越經典品牌的溢價能力就越強。消費者對燦爛悠久文化有歸屬認同感和榮譽感,作為民族特色產品的中國白酒尤其如此。如杜康的酒祖文化、茅臺的紅色酒文化、瀘州老窖的老窖文化、劍南春的唐朝宮廷文化、汾酒的杏花村文化等等。因為只有文化的品牌才是自己的,也只有文化的品牌才是世界的,文化讓品牌獲得差異化。能否入選成為名牌要看特質文化基因在品牌成名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而尋找老名酒的文化血脈絕非易事。我們習慣于“白酒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籠統說法,但對于白酒文化的產生與演變卻說不清楚。事實上,白酒文化是一個龐大體系,因區域不同而形成若干分支,它的發展與人們所處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習俗等有關。因此對白酒文化血脈的追溯,必須以優秀的文化名酒企業為觀察點,從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征研究做起,那是文化名酒誕生的土壤,也是白酒文化的源頭,由此進一步研究不同區域的白酒文化,在包羅萬象的中華文化中各自占據著什么樣的位置,以及白酒文化與歷史和當代的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對此業界給出的答案是:尋找文化血脈。唯有通過文化溯源,把白酒文化與地域文化、中華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徹底搞清楚,白酒行業才能保持自我,少走彎路,才能保持穩定發展的節奏、持久發展的動力和正確發展的方向。
行業、企業經營都會有起落,但是歷史著名白酒品牌一定是一只不死鳥,品牌里沉淀的優勢基因越多,品牌生命力就越強大,不同的只是品牌的擁所者在更換,這是由中國老名酒的民族特色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