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至今,國產葡萄酒產業已形成了甘新干旱地區、渤海沿岸平原地區、黃河故道及淮河流域地區、黃土高原干旱地區以及長江以南的攀西地區和云南高原等大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基地。在各大葡萄酒產區認知逐漸清晰之下,分布于大產區中的小產區正在展現出什么特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小產區意味著個性化和競爭力
隨著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作為起源于法國、推廣于歐洲的高端農產品品牌建設成功范式——“小產區模式”,開始引起我國部分企業和產區的重視。
當前,國內各地的葡萄酒產業迅猛發展,而每一個產區的氣候條件又差異很大,適合不同的葡萄品種種類生長,證明了中國葡萄酒產區具有巨大的多樣性。因此,在每一個大產區中,也可按照不同風土劃分出不同的小產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李華認為,“保證產區葡萄酒的多樣性和個性,是目前提高中國葡萄酒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工作。唯此,才能使中國葡萄酒產業走向‘突出個性、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隨著大產區的觀念不斷被大眾所知曉,我們又該如何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產區特色?
寧夏葡萄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徐軍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作為政府來講,一定要尊重產業的發展規律,引導和幫助扶持酒莊企業按照葡萄酒產業發展的規律,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二是希望中國葡萄酒從田間管理、水肥管理等過程,完成從大數據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中國葡萄酒產區打造。
世界葡萄酒產區基本上都處于地中海式氣候區,其特點是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但中國葡萄酒產區以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濕熱、冬季干冷,這是中國葡萄酒發展出獨特風土特點的重要原因。但是,無論葡萄酒產區如何發展,其最終點還是要落在產品上。產區與產品是密不可分的。
對此,中糧酒業副總經理、中糧長城酒業總經理李士祎認為,消費者對中國葡萄酒的認可,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民族情懷,這是無法長久的,一定是中國葡萄酒品質能夠激發民族驕傲,能夠跟國際上最頂尖葡萄酒公開競技,頂尖的酒莊酒品牌更是要有這樣的責任。
研究風土對葡萄酒發展不容小覷
2017年,瑪納斯成為我國首個釀酒葡萄小產區,敿{斯擁有獨特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是我國首個獲得認證的小產區,所產葡萄酒被業內廣泛認可。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葡萄酒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段長青也認為,瑪納斯產區葡萄酒酒體厚重,果香適中,口感細膩,具有獨特的風格,這是瑪納斯葡萄酒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
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副董事長、總經理蘇斌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一瓶卓越的葡萄酒,無一不反映出產區的風土與特色,以及釀造背后的技藝與文化相結合。如何使小產區發揮大功效,堅持產區風土特色便是破題之道。
在他看來,尊重風土條件,按照葡萄品種特性對產區進行更多的細分,才能充分體現葡萄酒的個性,研究風土對于葡萄酒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2016年7月,中信國安葡萄酒業與中國農業大學葡萄酒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段長青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發布了《新疆天山北麓瑪納斯產區葡萄酒風格的發掘與固化》風土研究數據報告,作為中國葡萄酒產區首個風土研究報告,在國內外同行業中引起巨大反響。
優質的產區源自于大自然的饋贈,產區的自然生態優勢可以從源頭保證釀酒原料的高品質,而如何將獨特風土釀造成杯中的玉液瓊漿,還需要一份執著的匠心精神。而這正符合了蘇斌提到的葡萄酒企業的發展之道,葡萄酒企業的成長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其發展與傳承背后是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是自我革命、創新、突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