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兩節剛過,白酒行業再次迎來一輪漲價潮。全國名酒率先發力,其中洋河藍色經典海、天、夢經銷商出貨價全面上漲6-20元,瀘州老窖國窖1573零售價上調70元至969元、經典裝瓶貯年份酒上漲200元以上、特曲每瓶上漲20元。區域名酒也緊隨其后,今世緣國緣系列5款產品終端供貨價同時上調5-20元,杜康4款核心產品提價,紅星二鍋頭主力產品全面升級等等。如此全面、密集、明顯的漲價,給本已火熱的白酒行業又添了一把柴。
“白酒行業是不是進入牛市了?明年會不會更牛?”這是業內廠家、經銷商關心的問題,也是投資者經常問我們的問題。這時我總會反問一個問題:“您覺得去年下半年白酒行業為什么突然牛了?”做投資要研判未來趨勢,而判斷依據跟歷史原因密不可分。抓住主要因素,根據因素變化才好判斷未來趨勢,白酒行業同理。筆者認為近兩年房地產價格的新一輪上漲產生的財富效應是支持中高端白酒需求跳升的主要因素,人均GDP的持續增長、少喝酒喝好酒等消費習慣的轉變也是助推因素,但是都是漸變的,解釋不了量價大幅上升。而各級渠道幾乎零庫存是供給端最大的紅利。
2015年底開始的新一輪房價上漲從一線城市開始,后續傳導到二三四線城市。從時間點上看,與中高端白酒的復蘇比較吻合,而且筆者還觀察到2017年中報乳制品、方便面、冰紅茶等必選消費品也出席跟隨復蘇的跡象,這與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和貨幣化補貼政策也比較吻合。從增值幅度上看,一二線城市房價每套(按100平米計算)上漲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三四線城市也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遠超工資獎金、投資理財等其他家庭財富增值方式。不過從2017年開始,隨著各地調控政策升級,整體房價漲幅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消費增速從7月開始結束加速趨勢,已經連續3個月下滑。
庫存方面,因為2016年中期之前的三年多時間,中高端白酒價格震蕩下行,高庫存成為夢魘,導致終端店和二批商均不愿意存貨,一批商只能揮淚大甩賣,即使名酒價格也曾倒掛。而正常的產品銷售是需要合理庫存的,即使按快消品10天至半個月的水平,年化也有5%左右,兩三個渠道環節就有10%-15%的合理補庫存需求,何況價格回升后主動囤貨意愿也在增加。2017年同比2016年是補庫存紅利最大的時期,到2018年這方面紅利應該減小,經銷商朋友心里應該更清楚。
那是不是要對2018年悲觀了呢?沒必要,筆者的判斷是增速放緩但絕對水平依然較高,只是不是勻速上升更不是加速上升,如果抱有這樣的期待,可能要謹慎一些了。各位讀者是生產者或銷售者,也是消費者,有兩個特征應該了解:一是消費升級一旦上去很難下來,應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古話;二是消費升級往往從部分人開始,然后逐步擴散,這就是“意見領袖”。何況前面提到的經濟增長、習慣改變和補庫存等利好因素依然存在。
白酒行業的復蘇來之不易,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都應該倍加珍惜,也應該防范風險,不拔苗助長,變瘋牛為慢牛,讓好日子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