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簡政放權”用政府的“減法”換取市場的“乘法”,是政府的智慧。企業肅清體系的“減法”與加碼終端的“加法”并舉則是企業的智慧。
白酒行業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后,今年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但是酒水供給側的矛盾仍然存在。消費升級后,消費者開始從對酒的需求逐漸轉變為對品牌的需求。名酒的品牌優勢在未來競爭中決定著酒企發展的天花板。
近日,瀘州老窖2018年發展規劃被披露,規劃顯示,2018年瀘州老窖對傳統板塊品牌進行清理,現階段不再進行傳統產品開發,對產品條碼數量做減法。而在瀘州老窖之前,茅臺、五糧液、西鳳也已經開始做產品“減法”,維護品牌價值。知名酒企不約而同地進行“減法”,不是“默契行為”,而是對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
筆者相信,未來的中國酒業市場,品牌價值占優的酒企才會掌握主動權。當前酒行業只是度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陣痛期,中國酒業市場仍然處在的大變革之中。無論是酒水年輕化、健康酒、酒莊酒還是白酒的大產區建設都只是行業發展的探索方向,對于企業來說,競合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企業通過兼并獲得新機遇,通過聯合獲得新動力。此時,企業不約而同地做“減法”,其目的,一是整合品牌,重塑品牌形象,二是重新定位,著眼未來發展。此時企業的“減法”體現以退為進的智慧,企業多如牛毛的貼牌產品,會在管理與監控上會給企業造成不小的麻煩,此時清理,長痛不如短痛。
除了產品端的“減法”外,名酒企還做了終端的“加法”。中國酒行業大中小酒廠并立的局面長期維持,市場固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市場固化是酒行業的兼并與聯合多是小打小鬧,無法改變市場格局。隨著消費者消費能力提高,消費心理改變,名酒的品牌價值優勢將會顯現,大多數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遠高于品質。大企業的產品無疑會獲得更多追捧,小企業的生存將會更加困難。筆者認為,此次由消費端倒逼的行業變革必將重塑行業。近年來,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的大酒企紛紛發力終端。“茅臺醬香,千人品鑒”活動與五糧液的“千百萬”活動足跡遍及全國。名酒企在終端的“加法”與產品端的“減法”相輔相成,為酒企的未來發展鋪路架橋。
企業的“加加減減”是企業的大智慧,當前酒行業的回暖只是陣痛后的歡愉,未來的酒行業發展如何,大酒企將引領中國酒業市場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