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知情人向WBO透露: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的某原酒保稅分裝企業(下稱“S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據了解,該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其原因在于銀行貸款斷流。
然而,據一位當地媒體人8月底透露,該企業的貸款負擔很重,銀行加民間借貸超過一億元。S企業原是做工業地產的,因為這兩年地產低迷,因此利用原有廠房和區位優勢轉型做進口葡萄酒灌裝業務。
企業資金問題的直接誘因則在于銀行收回貸款,導致現金流斷裂。“資金斷裂以后,S企業存在保稅區的酒因為無錢繳納關稅而無法提出,因此業務難以為繼。”一位知情人告訴筆者。
曾經宣布簽下億元大單
據悉,S企業在今年年初曾高調宣布和山東白酒知名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為其灌裝原酒來源于智利的“鴻鸛”葡萄酒,當時宣布這家白酒企業下了億元大單。
彼時,山東發布了政府公務接待禁喝白酒的新規,這成為前述白酒企業今年啟動進口葡萄酒項目的重要誘因之一。
結果,該項目并沒有達成目標,該知名白酒企業最后與該灌裝廠采取定一批貨付一筆款的模式進行結算,億元大單并未落實。今年秋交會,該知名白酒企業宣布與中糧名莊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組建合資企業,共同運作市場。
WBO瀏覽了該企業的官方網站,發現在其產品列表中仍能看見三款“鴻鸛”葡萄酒,但瀏覽該公司的官方網店,不論是天貓還是酒仙網,都只有其白酒產品,無這款葡萄酒。此外,筆者在“百度”上輸入“鴻鸛”,試圖搜索一些產品信息,除了一些相關軟文,也一無所獲。
在與山東白酒企業合作之后,一家廣東知名白酒經銷企業也宣布與該企業合作灌裝業務,但截至發稿前為止,該合作已經中斷。“我們現在沒有在該企業灌裝了,在該公司做了一批酒就沒有再做了,因為原酒灌裝在國內市場始終上不了檔次。我們對該企業不發表個人看法,或許是老板個人的問題吧。”該家企業負責人鄭總如是說。
高調宣傳灌裝業務
S企業曾號稱中國唯一的亞太原酒保稅分撥分裝示范基地。在今年初曾在媒體上高調宣傳自身業務,號稱要利用自身保稅分裝的模式有效推動葡萄酒的“平民運動”,讓更多的消費者和分銷商對此達成共識。
該企業董事長對媒體稱,自己想把原酒保稅分裝這個理念作為一個杠桿來撬動葡萄酒產業的錯誤觀念與既有格局,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喝到性價比最高的酒。意欲成為行業的風向標型企業,并為其他中小企業和消費者解決困難,謀取福利。為中國的原酒企業爭取到世界原酒的話語權,為中國的消費者爭取到世界原酒的話語權。
然而,在短短7個月之后,S企業便曝出資金鏈出現問題的消息,如此迅速地高臺跳水,令人不甚唏噓。
該企業雖然出現問題,但2015年中國原酒進口數據卻非常漂亮。
S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很容易讓圈外人士感到始料未及。畢竟,今年原酒進口的數據非常漂亮。
據海關總署的信息顯示,今年1-9月,散裝酒的進口量高達9793.8萬升,同比大增99%。此外,散裝酒今年前三季度的進口額同樣高達6819萬美元,金額同比亦增長50.9% 。在數據如此好看的大背景下,竟然仍有大型進口原酒分裝企業倒掉。
但也有行業內人士指出:進口數據并不完全代表真實的市場狀況。事實上,近幾年的原瓶葡萄酒進口數據也一直呈上漲趨勢。今年個別口岸的進口量還出現同比百分之幾十的增長。但貼身接觸葡萄酒貿易公司也會發現,不少酒商的日子并不好過。其次,去年起泡酒的進口量也出現了大增的趨勢,但今年數據回落,不少酒商也表示起泡酒并不如想象中那樣好賣。畢竟,進口量增長,有可能是跟風式反映,也有可能是庫存清理告一段落的反映,更有可能是從業者增多的反映。并不能代表企業個體的情形。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則更為“個體化”。錯誤的客戶、錯誤的人事、錯誤的資金流,均可能導致企業遭遇危機。
試想:2008年金融危機,為何惠普會問題頻現,而蘋果卻能逆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