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6年白酒上市企業三季報出盡已過去一段時日,但各方對于其中的數據解讀卻仍在繼續。從它們的三季度業績看,除了排在末位的*ST皇臺凈利仍虧損1.08億元,其余18家白酒上市公司均無虧損數據,甚至有的出現雙位數大增長。
排在前三甲“茅五洋”的優勢仍然很大,大到讓后來者難以追趕的地步。貴州茅臺營收266.32億元、五糧液177億元,洋河股份146.67億元,而緊隨其后的順鑫農業(非完全白酒上市公司)僅追到87.8億元,知名白酒企業瀘州老窖、古井貢酒、山西汾酒等,其營收規模維持在34億元~59億元之間。
在“茅五洋”中,貴州茅臺優勢無疑更大,按照茅臺公布的數據測算,它每天要吸金1.28億元,其能量之巨大,持續時間之長久,讓人嘆為觀止。
五糧液和洋河股份今年同一天發布三季報,自然引來大量媒體對這兩家行業巨頭排位順序變化的討論。從三季報數據上看,五糧液顯然在本階段保持著營收和凈利潤領先于洋河股份的優勢,但從第三季度報的數據看,洋河股份則小幅趕超了五糧液。
盡管討論得很熱鬧,但當下對“五洋之爭”還不宜輕易下出結論,因為短暫的領先不代表長久的優勢,一切還要等最后的年報出來,才能下一個比較信服的結論。非?隙ǖ氖,“五洋”今年全年營收勢必走入“200億元俱樂部”,而貴州茅臺則將毫無懸念地跨入“300億俱樂部”。
三季報中可分析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說貴州茅臺的凈利潤,它是三季報中唯一一家凈利潤超過百億的酒企,甚至達到驚人的124億元有余。這是什么概念呢?這相當于包括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古井貢酒、山西汾酒的凈利潤總和。我們甚至看到,貴州茅臺三季報的凈利潤只比洋河股份三季度的營收少20億元左右。
與此對比明顯的是,*ST皇臺雖然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很驚人,但由于原有基數很低,即便是狂增也難以掩蓋虧損。與此同時,順鑫農業、青青稞酒凈利潤增長出現下滑,迎駕貢酒在營收上有一點小下滑,金種子則繼續保持“雙降”。其他酒企在營收和凈利潤方面都實現了難得的“雙升”,甚至是兩位數增長。
從絕大多數企業三季報向好的業績看,白酒企業在調整后已顯現“谷底重生”的恢復,但并沒有出現行業人士所說的“復蘇”,這種結論至今仍不能真實反映行業實情。
當下的白酒行業,說有回暖趨勢還算勉強,但是說全面迎來“復蘇”卻為時尚早。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上市酒企多為行業或者區域內經營較好的企業,它們的數據不能反映行業全部,因為更多酒企的經營情況并未體現出來。比如說,中國白酒版塊中重要的魯酒、豫酒,由于還沒白酒企業在國內上市,還不知道具體的調整情況。
其次,從貴州茅臺和*ST皇臺的業績對比看,它們現在的經營情況相比調整前已經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此,名優企業現在可看作是弱肉強食般的“擠壓式”增長,而很多三線以下品牌正在遭受名優酒企的加劇競爭而快速衰退。
最后,上述三季報反映的都是生產企業的經營情況,而行業調整影響最為劇烈的是下游流通企業,F在還并無實據證實它們“寒冬已過”,從經銷商采訪和券商調研看,當前,酒類市場流通商依然庫存積壓現象嚴峻,終端倒掛無改善,經銷商市場銷售壓力如此重重,怎么能單看生產企業向好,而認為行業危機結束?
從三季報中,我們能看到的是行業格局在變化,此消彼長正在成為“新常態”。酒企業績強反差之下,行業調整的優勢資源再向名優酒企傾斜、集中,在整個白酒消費市場大盤不增量的情況,其實眼下的市場競爭更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