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波動降溫白酒市場
在各大白酒企業三季度報均現利好之時,10月29日當天,出現了罕見的白酒企業跌停潮。19只白酒上市公司中,包括茅臺、五糧液(50.150, -1.60,-3.09%)、洋河、水井坊(29.120, -0.48, -1.62%)在內的共計11只股票出現了跌停,除ST皇臺以外,18家酒企股票全部下跌。不過,10月29日集體跌停后的幾日,白酒股開始出現部分回升,11月2日更是有強勁反彈。
對于10月29日白酒股票集體跌停的原因,茅臺股份10月28日發布的三季度財報被認為是直接導火索。根據茅臺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貴州茅臺(560.500, -15.30, -2.66%)營收為188億元,同比增長3.2%;歸母公司凈利潤89.69億元,同比增長2.71%,這是茅臺自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業績的最低增速。盡管第三季報絕大部分白酒企業給出了較好的業績單,但均遭受到了股價走跌的影響。
對此,白酒行業專家歐陽千里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茅臺作為白酒標桿性企業,對行業有所影響是在所難免的,但將目前的形勢全部歸咎于茅臺并不客觀。上半年,無論是行業還是資本市場始終在唱興白酒行業,整個市場過于盲目樂觀。但實質上,行業趨于集中化,飲酒量減少已成了不可扭轉的事實。在此背景下,即便上市公司的業績連連飄升,供大于求仍是市場真實情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東邊日出西邊雨”
長沙秋糖會剛結束,各大酒企也大都拿出較為利好的業績單。臨近年末,白酒也到了消費旺季。白酒行業理應向著利好的方向發展,但恰在此時,白酒股遭遇了近年來前所未有的“大跌停”。
10月29日當天,作為白酒行業的“三巨頭”茅臺、五糧液、洋河率先跌停,截至當日收盤,19只上市白酒公司中,有11只遭受到了跌停。據統計,近5個交易日,包括茅臺在內的A股白酒板塊總市值縮水超過3400億元。
對于白酒股的此次“大跌停”,大部分證券機構分析認為,市場對白酒景氣周期能否持續存在分歧,機構集體調倉或者被動減倉都會放大白酒板塊的指數波動。在市場情緒比較低迷的情況下,板塊估值會受到一定壓制。
茅臺一瓶難求的現狀下,資本市場最為關心的是,這些白酒究竟是在消費者家中,還是在經銷商手里,這一狀態也直接影響到了資本市場對白酒股的估值。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白酒產量下降,產量為119.8噸;2018年1~7月全國白酒產量為54.1億升,同比增長3.32%。銷售量上,2017年規模以上白酒行業銷售量為1162萬千升,比2016年減少144萬千升。銷售收入也隨之變化,2017年白酒行業銷售收入達5654.42億元。
2017年無疑是白酒行業行情較為利好的一年,各大酒企無論是從應收還是估值都達到了相對高峰點,茅臺2017年更是達到了萬億元市值的“巔峰時刻”。不難看出,2017年,大部分上市酒企在業績表現強勁,但從統計數字來看,白酒消費數量和產量均發現了下跌,而受到2017年整體利好的刺激,2018年上半年白酒產量在繼續上升,“供大于求是整個白酒行業的共識,飲酒的次數減少,飲酒的量逐步減少是目前的趨勢,但大部分酒企無論是從銷量還是業績都提升明顯,這些白酒的增長究竟體現在哪兒?是否真的進入了消費者手中,資本市場并沒有摸透。”歐陽千里說。
除了資本市場對白酒行業的顧慮外,10月,白酒將增加消費稅的傳聞也一定影響了資本市場的風向。不過,截至目前,并未有權威部門確定白酒行業稅將調整的消息。
“客觀來看,白酒股的此次跌停是受整個大盤影響,白馬股均有所下跌;其次,大部分酒企較去年來說,增收有所放緩,尤其是茅臺最為明顯,從而降低了市場對白酒股的熱捧。” 不過,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表示,從競爭關系來看,茅五洋仍舊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且在市場上已經具備不可替代性,因而這種資本市場的恐慌,并不會延伸到經營層面。
市場空間有多大?
從目前主流的酒企來看,業績增長的速度是絕對利好的。其中五糧液和洋河前三季度已經達到了2017年全年的營收。而老白干酒(13.500, -0.35,-2.53%)前三季度凈利潤錄得超過100%的增長,舍得凈利潤增長更是超過了180%。但上述酒企,自年初以來股價卻持續走低,其中舍得股價與年初相比縮水近五成,老白干也縮減近四成,其他巨頭酒企均縮水超過兩成以上。
在10月29日集體跌停后的幾日,白酒股開始出現部分回升。比較酒企公布的三季度財報不難發現,除了瀘州老窖(38.130, -1.46, -3.69%),跌停的酒企均錄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而業績增長較為平淡的金種子酒(4.570,-0.11, -2.35%)、青青稞酒(11.340, -0.18, -1.56%)股價反而未受到太大影響,已經ST的皇臺在當日甚至錄得略微增長。
一面是業績增長利好,一面是金融市場的陰晴不定,那么,白酒行業究竟還有多大的發展和增長空間成了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
上述報告中提到2017年成規模酒企的行業銷售收入超過5000億元,但目前行業內普遍估計白酒的市場份額仍在萬億元以上。換言之,有超過四成的銷售量在中小規模的酒企手中。隨著市場份額的相對集中,這些巨頭酒企的市場份額,實際是在與剩下的中小酒企爭奪。
有業內人士曾向記者透露,2010年左右,僅在江蘇和安徽地區,微小酒廠就達上萬家之多,“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酒廠,而這些酒廠主要市場僅是周邊村鎮的居民,一年幾百萬元的營收就可以養活一個酒廠”。
但隨著白酒行業迎來大洗牌,這些微小酒企就難以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而被迫關閉。歐陽千里告訴記者,目前微小酒廠的關閉速度遠遠高于成規模酒企的增速,如果小酒企留下2億元的市場空間,成規模酒企的增長可能僅為1億元。
看似有較大前景的白酒企業,問題卻出在主流白酒企業的產品仍依賴于某一條線。例如,茅臺和五糧液自始至終都依賴于飛天和普五,“雖然他們也發展各自的系列酒,但始終并不具備強大的競爭能力。”歐陽千里說。
微小酒企騰出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并不代表成規模酒企就能迅速取而代之。目前,白酒行業的主流高端大單品仍舊是由飛天茅臺和水晶五糧液把控。
在次高端產品上,方正證券(5.490, -0.14, -2.49%)研究所將其劃分為四個競爭格局,一是龍頭企業的次高端產品,諸如茅臺和五糧液的系列酒;二是區域龍頭次高端產品,諸如青花汾酒等;三是全國性競爭品牌,諸如劍南春、郎酒等;四是二線次高端品牌,諸如水井坊、舍得等。
“上述這些企業和產品直接對準的市場就是微小酒企退出之后所空留下來的市場,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成規模的酒企不會有爆發性的增長。那么,目前金融市場對白酒行業短期內落空,長期看好的預期,仍舊是對整個行業最為直觀的看法和判斷。”旗碩物聯咨詢經理苗紅告訴記者。
楊光認為,對于頭部酒企來說,其發展前景仍舊可觀,無論是從投資角度還是行業發展角度,都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和規模。
但歐陽千里則認為,白酒行業可能會提前進入新一輪調整階段,未來區域品牌將會受到沖擊,“在金融資本化深度介入的今天,白酒行業已經出現了加速分化的趨勢。由于快速發展的持續時間和熱度并不明朗,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疑慮,對于此次跌停時間仍舊值得行業思考,在業績高速增長的同時,是否真的具備同樣體量的市場去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