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果酒市場大有異軍突起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專業化、標準化程度不足是目前果酒市場的軟肋之一。顯然,我市果酒品牌影響力仍然不夠,生產和流通環節仍存在監管難題。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業內人士談到對果酒行業比較突出的感受是:雜牌太多,企業都是散兵游勇式的運作。企業規模太小,在市場推廣上投入不足,客觀上造成了果酒知名品牌少。人們通過廣告了解的果酒品牌很少,同時在大賣場中也只能見到不多的果酒品種。記者在土特產店和超市看到,能夠擺上超市貨架的果酒品牌很少。
此外,由于各縣市的地區差異性,不同原料所釀造出的果酒關聯度不高,果酒都是依托于地域資源,其發展范圍往往也局限于本地。也因為如此,果酒釀造目前并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標準,這雖然為果酒企業在生產工藝上的創新提供了比較大的空間,但也不能形成相對統一又能叫得響的品牌,想要有所突破,果酒行業更需要一個龍頭先行者。
與此并存的另一個問題是,與白酒行業不同,對于諸多果酒產品來說,如何擺脫小眾化地位,仍然面臨著渠道構建、文化推廣等多方面的難題,果酒在酒業和“土特產”之間的定位稍顯尷尬,由此也帶來了推廣的難度。在養生休閑旅游日漸成為時尚的當下,果酒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值得從業者們好好思考和謀劃。
關于果酒生產和流通環節的監管,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酒生產企業出品的果酒經規定的生產程序檢測許可后上市,監管容易執行。但農家樂和餐飲店自釀的果酒由于直接上桌賣給食客,目前只能按照餐飲食品的監管辦法執行監管,要求其原材料,即酒的來源、浸泡的水果必須質量可靠。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質量抽查。隨著我市鄉村休閑游市場的日益火爆,諸多農家樂、餐飲店的果酒監管仍需加強。
市場監管部門也提醒各酒類經營企業、餐飲服務單位,要強化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購進果酒時一定要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嚴格落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防止購進不合格果酒。同時,也提醒廣大消費者,為安全起見,要慎用廉價果酒,購買果酒切勿貪圖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