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說說行業對光瓶白酒的八大誤解。
一、光瓶酒只專屬于低端酒,等于低利潤。事實是在一般人眼中,光瓶酒是低端酒的化身。但是現在超高線光瓶出現了,這一點也得到了不一樣的印證,比方說李渡的1915賣的好,300多元;玉泉豐洋酒賣到200多元,都屬于光瓶酒。紅星的品鑒賣到180元。高線光瓶的興起,紅星和牛欄山相繼推出30元左右的光瓶酒,洋河也推出了洋河小曲,瀘州老窖的頭曲光瓶當年達到60~80元,而銷售額達到了近十億元,光瓶酒的價格不一定是10元、15元的專屬。另一方面來說,光瓶酒的利潤率并不低,在單件、單瓶上的利潤比盒酒低,如兩個產品,一個銷售10元,一個銷售100元,前者賣一瓶能掙1.5元,后者賣一瓶能掙12元,顯然后者單瓶的利潤是前者的8倍,然而前者的利潤率卻比后者高出25%,也就是說同樣銷售1000萬,廠家經營10元/瓶的中低端白酒卻比經營100元/瓶的中高檔白酒多掙30萬元。
現象二:光瓶酒的消費群僅限于民工與下崗職工。事實是通過“小二”、“白牛”、“小刀”的消費群體、消費場合觀察,消費人群已經進入泛階層,更多的80后、90后,甚至一些老板,在私下里也開始消費小酒,消費高線光瓶。光瓶酒價格上的“矮化”,并不代表其價值上的低端化,并不一定與收入配襯。白酒除了在消費理化價值,還在消費品牌價值、情感價值,價格與價值上對稱的光瓶酒一定不是優秀的光瓶酒品牌。光瓶酒的最高境界是讓你的品牌泛階層化。,這一點二鍋頭就做到了,在北京很多開著寶馬、奔馳的也拿了白牛二和紅星藍瓶來喝。這就是品牌和品牌價值的不同。
現象三:光瓶酒的大幅發展必須有稅收優惠。事實是稅收優惠不是救命稻草,光瓶酒的價格帶已經隨著消費升級放寬,能夠通過定價緩解;稅收優惠不具備持續性,不能作為長期依賴。特別是高線光瓶的出現,未來三四年,30~40元的光瓶酒馬上要成為主流,這時候稅收優惠已經不是壁壘了,也不是長久之計。
現象四:光瓶酒拉低整體品牌形象。事實是奔馳有smart,寶馬有mini-cooper,并沒有影響二者的品牌定位。規避拉低品牌形象風險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通過副品牌策略采取有效區隔定位以外,還可以通過新開發品牌,進行企業品牌作為背書等等形式來規避。也就是說不同價位的品牌,不同價位的產品可以用主副品牌來解決,或者用獨立品牌來解決。
現象五:光瓶酒就是做流通。事實是光瓶酒的渠道運作已經細分化、體統化,其中龍江家園、老村長、三井小刀無不是系統化運營結果,對于整體品牌的運作周期中,商超、酒店、便利超市發揮著不同的職能,做流通是結果呈現狀態,而不是過程狀態,與盒裝酒的運作狀態相似。
現象六:光瓶酒必須有促銷。促銷是手段,促銷的作用應該永葆渠道青春,通過保持渠道的經營積極性,提高產品生命力,而不是持久地通過促銷只會讓產品死于促銷。促銷如果變成癌癥拿不下去是有問題的。紅星大小二、瀘州老窖二曲都不需要消費者促銷而靠品牌拉動,三井小刀也不需要消費者促銷,東北酒龍江家園、小村外等等也需要進行品牌化轉型,傳統的促銷已經在減項,需要用消費者互動、線上、新媒體去拉動消費,才能走的長遠。
現象七:中低端酒品牌運作就是做終端生動化。事實是牛欄山采取產品突破、控量控價、優勢區域發力的產品和渠道策略塑造了光瓶酒品牌;紅星通過藍柔來實現產品升級、品牌概念升級從而激活老品牌、新價位段的生命力;小刀、龍江家園、小村外通過品牌與渠道雙核營銷取得突破。做光瓶酒不僅僅是生動化,現在是一個系統,你的品牌、產品、價位、促銷、推廣、組織都要陪襯和創新,才能夠成功。
現象八:中低端酒是補充產品,應先中高端,后中低端。事實是定義為補充產品就是非主力產品,就缺乏發展規劃,一定會被價位段專業主流品牌擠垮。在行業整合大勢下,“先中高端,后中低端”是一種慣性思維,我前兩節也講過光瓶酒是一種戰略,他對于百億企業來說,可以釋放產能,對升級和區域白酒龍頭來說,是銷量的有力補充,對于東北酒來說,一些專業價格段和中小型企業想突圍來說,它是你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