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消費稅這一話題已討論多年,但一直未進入討論階段,但白酒作為股市熱門板塊,這一可能性依然被業內所熱議。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下稱 《方案》),雖然并未提及白酒行業,但提出的消費稅征收將從生產環節后移至批發零售環節的說法,還是引發了行業對白酒消費稅調整的靴子會否落地的猜想。在業內看來,征收如果后移,將對現有白酒行業產生集中度提升和市場規范作用。
根據《方案》要求,要按照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征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后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征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先對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條件成熟的品目實施改革試點。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協人士透露,白酒消費稅這一話題被多次提及,但并未進入討論階段。
不過白酒作為這兩年股市的熱門板塊,這一可能性依然被業內所關注。
此前國內白酒行業征稅主要是在生產環節,1994年稅制改革將酒類的產品稅分解為消費稅和增值稅,由白酒企業按出廠價進行課稅,意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2001年,國家對酒類消費稅再次進行調整,改為現在執行的“從價稅+從量稅”的模式,此后稅率雖有調整,但依然由生產企業代繳。
在銷售端,白酒行業普遍采用的運營模式是酒廠+經銷商的模式,層級相對復雜,白酒企業以出廠價向經銷商提供產品,經銷商以批發或零售的方式向外銷售產品賺取差價。但如果征收后移,根據中金公司研報測算,如果增加12%的消費稅,白酒行業的消費稅或將增加322-515億元,經銷商批發環節將承擔流通環節此項新增稅負的20%~30%。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酒類銷售渠道分散,既有行業大商,也有數以萬計的煙酒店和個人團購,中小企業多,非一般納稅人多,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征收消費稅的難度要大于生產端征收。
不過在白酒專家肖竹青看來,白酒消費稅后移征收可能性依然存在,其目的在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因為此前白酒生產省份相對集中但卻在全國銷售,銷售地是拿不到酒企稅收的。如果征收后移,將對銷售當地的稅收產生貢獻。
但作為影響,肖竹青認為,如果后移征收勢必將增加經銷商的成本,其將會把成本轉嫁到酒價之上,可能會帶動一輪酒價的上漲。
記者了解到,本輪白酒行業增長主要以名白酒為帶動,中低、中小白酒品牌面臨擠壓式增長,市場競爭激烈,如果后移征稅,中小品牌就要面臨是否“割肉”補貼渠道的抉擇,不補貼渠道漲價可能會影響渠道銷售,補貼則損失利潤面臨困難,這個難題對于經銷商來說同樣成立。
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聞宏偉指出,《方案》中并沒有明確提到白酒等酒類商品,而且白酒也分高、中、低檔,不能一概而論。對行業影響要看酒類品牌的溢價能力,對強勢品牌影響小,同時加速行業整合。
有行業人士指出,后移征收也會產生規范行業的作用,目前有部分中小品牌故意隱藏生產工廠,并只在外地銷售,從而逃避稅收進行不正當競爭,如果后移征收有利于維持行業的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