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召開在即,各種以“這五年”為歷史周期的盤點接踵而至,使我們對十八大以來中國在這五年間發生的各種變化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而筆者依此而觀照中國酒業這五年,又何嘗不是從幾千年的歷史中走來,從建國68年中走來,從改革開放40年中走來,或在歷史上上僅為一瞬,卻足以影響未來的五年。
業內外有一個普遍的說法,中國的酒類行業在2013年出現了急轉之后,才進入產業調整期,其中的拐點就是“八項規定”的出臺。然而深究酒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就會發現內因實際上是產業長期發展積蓄而成的,譬如釀酒基地急劇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價格虛漲形成價格偏離價值,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缺乏信任;長期公共性質的消費教育力度不足,導致消費者對酒類認知誤區叢生,對產品缺乏信任;市場化程度高、專業化分工不強,導致重復建設、高耗低效現象頻頻發生;等等。上述矛盾因為過去釀酒產業的規模效益的雙高增長而被掩蓋。而這五年來,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中國釀酒產業的發展也進入增速換擋期,名酒企業逆勢而上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但酒類市場依然矛盾重重。所幸中國酒業出現了一個引領行業共識的領袖群體,在今年出現空前快速推進產業進步的景象。
首先是行業增速放緩與名酒企業較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酒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產量增長分別為4.86%、0.87%、-1.73%、0.75%,銷量增長分別為9.42%、5.85%、5.34%、6.27%。而茅臺酒2013-2016年營業收入年度增長分別為16.88%、2.11%、3.44%、18.99%;古井貢酒2013-2016年營業收入年度增長分別為9.14%、1.53%、12.95%、14.54%。上述數字的變化,反映出中國釀酒行業這五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基本成果。名優酒企的增速在五年期間出現較大起伏,與“黃金十年”相比增速明顯放緩,但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增強,市場越來越向名優酒企集中,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其次是“民酒”思潮的蝶變,名酒企業空前重視消費者,并以消費者的思維反推產業升級和企業進步的策略。“民酒”一詞,是每逢產業調整必然出現的熱詞。而在2013年,行業所理解的“民酒”是相對于高價酒而言,認為應當是老百姓喝得起的酒,主要側重于價格因素。大抵因為這無益于產業進步,所以當時并未掀起產業思潮。但到了2014年,人們對“民酒”的反思日漸深入,認為“民酒”絕不等于老百姓喝得起的酒,而是指消費者喜歡喝的酒。消費者收入和消費觀念不同,喜歡的酒的檔次也各不相同。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消費的不斷升級,人們更喜歡優質、放心、低醉酒度,且具有品牌內涵的名優酒。“名酒要有民酒的意識,民酒要有名酒的思維”,名酒和民酒的思維界限被打破,以消費者思維為導向的意識在業內逐漸形成共識。但當時筆者及幾位好友與豐谷酒業共同提出課題:“民酒”興起的前提,是消費者一定要懂酒、要具有科學飲酒技能,行業需要大量開展針對消費者的品鑒推廣活動,不僅使消費者品味到美酒所帶來的舒適的感官享受,還要讓消費者體驗到品牌內涵所帶來的愉悅的精神體驗。于是,當時豐谷酒業展開了一系列的“民酒學園”線下活動。如今,各大教育培訓機構、各大酒企都在充分開展大量的民間品酒活動,懂酒識酒的人越來越多。而業界對于“民酒”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尊重市場、尊重消費,以需求側變化反作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加強與消費者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