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是國內眾多行業的盼望,可隨著九月份的中秋和十月份的國慶遠去,沒有那個行業能出現井噴,酒業呢,似乎也是。上班第一天,酒業家一篇《銳奧RIO下調三季度預期近2億:渠道庫存積壓大商不堪重負!》,可見一些端倪,哦!在啤酒歷史性的下滑之后,火了一個夏天的雞尾酒也不能幸免與難。
想是花前親熱事,卻使金樽空對月
中秋節是個大節,中國的民俗有講:寧可窮年,也不窮節。意思是年可以過得寒酸一點,但這個節要過得好一點,可見節日對普通百姓的要性。過節當然離不開酒,不然怎么叫過節慶祝呢,所以每年的節日都是企業先動起來,但是今年不同于往常,除了茅臺、五糧液例行公事的漲價外,似乎其他企業也沒有任何的消息。
媒體都沒有出來說話的時候,似乎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商超、超市的堆頭依然很大,降價、促銷、買一送一的活動仍然很醒目,可是消費者去哪里了?他們為什么不買酒?酒業企業一直在關注行業內的品牌競爭,一直在卯足了勁想干掉對手的產品,孰不知消費者的消費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十月假期終有期,酒業休期綿綿期
國慶節是個不可多得的長假,每到這個假期,新聞報道的選題就容易預測,某某景點亂收費,某某景區黑物價,返程高峰,高還成了停車場,無非是這樣,今年是青島38元的大蝦, 以及通向帝都的交通要道,又變成了奇觀的堵車場。
還是諾貝爾醫學獎,又讓大家感動一把外,在頭腦中似乎又多了一點鄙視,她是一個三無科學家,如同得到文學獎的莫言,在之前也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酒業沒有趟這次混水,事實上也無話可話。今天,酒業界的同仁上班,心收回不在假期,但工作似乎還處在假期的狀態下,問問客戶吧,他們回饋是倉庫的酒還未怎么動呢。
金秋十月天高氣爽,酒業能否心定神閑
酒業如股市,你知道每天都在跌,但你不知道能跌到那里為止,給你一天的漲停,卻有幾天的連陰,好不容易占上三千點,又滑到二千五。如同這金秋十月的天氣,好好的心情讓股市卻給糟蹋了,而讓我們欲哭無淚的,似乎找不到可以前進的方向,股市不為我等所控,消費者也不為我等所想。
昨天,有幸讀了北京圣雄品牌策劃鄒總的一篇文章,從白酒的文化、白酒的價值、白酒的品牌,無一不是鉦地有聲。的確《這是一個沒有道德和人情的行業,所有的人都在這里迷失》(銷售與市場旗下“金銷商”微信平臺),在陣痛中我們怎么才能認清局面,一個當局者卻能像旁觀者清一樣的局內人,找到更多新動力。
待得借月畫簾籠,溫暖酒業這一冬
長假里還是抽空看了《唐朝詩人的恢弘氣質》,自己也著實嚇了一跳,大唐有三千五百多位詩人,五萬五千余首詩,而我們最多也只是接觸《唐詩三百首》,當然可能那些也不是精品,酒業向來是一個喜歡賦頌風雅的地方,現在看來溺水三尺,也只知其一瓢,我們只是看上了同一個傳說,放之四海而皆準,而放逐了自己的真實,本是一百零八將,為何偏偏把自己都描述與一個宋江。
又至冬日,抱團取暖不是什么新鮮事,做大蛋糕似乎是應該,可是在這季節怎么樣借勢和儲勢,以備來時之需,這是個話題,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是總要去做,去創新,只有在這時候才不至于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轉型的情況下補別人埋葬。
1、產品的人性化。酒業產品需要有點人性,而不在是一個虛幻的、包括企業自己也分不清的東西,具體到像某個人或動物一樣,會交流能溝通,有五官、有外表,有血性,可感知的形象,既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產品設計里就直面消費群體。
2、品牌的個性化。既然行業都知道企業需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可為什么不去做呢,大部份是無從下口,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罷了。沒有個性就區別不出來你我,同是醬酒,別人賣九百,你賣二百還讓消費者覺得貴,不值啊。
3、消費者的同理心。有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仍然是現在的關鍵,別把自己看成是賣的,想想自己是買的,該當如何把產品宣傳做到最后一公里,我們酒業習慣放炮,但都是行業內部,與消費者相差甚遠,根子里無關。
4、推廣的娛樂化。沒有人,也沒有消費者喜歡坐在那里,看你一本正經、裝逼似的介紹企業,溝通產品和品牌,動轍百年的歷史和文化,這與他何干,他只是想喝點酒助興而異,無娛樂不傳播,無娛樂不消費,酒只是個甩手的工具。
5、渠道的局域化。產品不鋪貨,做死;產品鋪貨廣,找死,至于那個死法好,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事,為什么向死而生,全渠道的鋪貨以是洉病,沒有什么產品能覆蓋全年齡段的消費,找到目標消費最集中的幾個接觸點,做深渠道終端。
6、企業的人格化。知道吧,度娘之所以為度娘,浪哥之所以為浪哥,這就是社交中的人格化魅力,既然你想以與到這場競爭的市場中來,你就需要把自己變成是一個人了,用人的語言,人的思維方式,圍繞著自己的興趣點、表達風格和關系圈,招蜂引蝶。
余不多說,觀點這篇不展開,待留做后話。還是堅持斯諾賓莎給的觀點:不贊美,不責難,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